第一篇是砍柴老师写的,关于袁隆平袁老的
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一下,【李砍柴】这个号的调性,看看这个号过去所发的文章。不难看出,它是以人物稿为主,有时也会出现一些观点文。
如果更仔细点,你还会发现这个号的一大特点,那就是:绝大多数文章的标题,让人一看就有想点进去的欲望。从而也可以得到投稿经验:这个号的编辑,除了对文章内容有严格要求之外,如果你能取出很好的标题,是可以大大提高文章的中稿率的。
现在,我们开始拆解这篇文章,分别从选题、标题、结构、金句四个方面进行拆解。
1. 选题
很明显,这是篇热点选题的人物稿。热点选题想要获得好的数据,要么拼手速,要么拼观点、角度的独特性。
这篇文就是典型的出文速度快。文章从袁隆平做出了多大贡献以及他的生活如何低调两方面来写,告诉人们袁隆平的梦想是什么。
梦想,每个人都会有,这是个大众话题,但袁隆平的梦想是什么呢?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他想让中国人民能吃饱饭。
但仅仅只是如此吗?不是,袁隆平不只是想让中国人民不挨饿,他的境界早已跨出了国门,他想让全世界人民都不挨饿。
“他是英雄”,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
2,我们再来看标题
标题决定了一篇文章的打开率,一个好标题,往往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技巧的组合。我们来看这个标题:15元、8亿,标题中有数字、有对比,吸引读者眼球的第一点已经出来了。
喂饱了8亿人,却只穿15元衬衫,看到这样的标题,哪怕今天这篇写的不是袁隆平,不是自带这么大流量的热点人物,也很容易让读者点开。
更何况是袁隆平,自带流量呢。
强烈的对比产生吸引。就如同人一样,一个平时很严肃的人,突然间卖个萌,你会不会记很久?会不会觉得他的反差很大?会不会突然间爱上他?(开个玩笑,不过,这个可能性不是没有)
接下来,这个标题还没完。
“他说我只有两个梦想”,平时我们与朋友聊天,特别是心灵相通的密友,会不会谈谈自己的梦想?
也就是说,人们的心里都装着一个梦,让人有想去探知的想法。当袁隆平说“我只有两个梦想”时,你会不会更好奇,到底是哪两个梦想呢?
3,结构
大家的拆文里结构都缕清了,有些同学甚至还很详细地加上了用了什么素材。
逻辑结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你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观点,逻辑都不顺的话,怎能表达清楚?
同理,人物稿,其实也属观点文的范畴。人物稿是围绕一个人物身上最大的特点,来体现出某种价值观。
一个人物,你能找到的素材会有很多,有时为了写好一个人物,甚至得读几十万字的材料,这时候,逻辑,就更体现出它的重要性了。
(1.)起:热点引入——袁隆平去世了。同时,作者也写出了我们心中最大的共鸣点:消息来得突然,让人难以接受。
我们可以试着把第一句和第二句换一换,读一下,看是什么效果。
如果先写“5月22日下午一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地离开了大家”,是不是有点像新闻播报?
作者妙就妙在,开篇第一句:“谁也没想到,这个消息来得如此突然,让人难以接受。”这句话,直击人的内心,引起情感上强烈的共鸣。
“对于这个消息,无一人不希望是假的。可惜……袁老真的走了。”这句,再一次道出了读者的心声。
一篇文章,一开头两次道出你的心声,你还会不接着往下看吗?离开的可能性很小。就像你遇到知己时,难道不愿和他多待会儿吗?
接下来,概括袁隆平的功绩。怎么概括的呢?
先是一句作者自己的评价,然后再两次引用他人的评价。在引用他人评价时,我们看看作者的用词:“许多人感慨”、“有人难过地说”。
看到这样的引用方式,你就能体会到,作者是能驾驭文字的,他不会简单地写“某人说”,而是采取了不同的替换,避免了单调感。
起这一部分最后一句,直接点出观点:国士无双。这个方法,也是人物稿中最常见的。
起,也就是引言部分到此结束了。
我们来看第一部分:
显而易见,这一部分就是梳理一下,袁隆平到底为中国人民做出过多少贡献。
它不像许多人物稿一样从袁隆平出生时说起,而是先说他有多厉害。
先用数据说明,现在我国水稻面积和产量到底有多大,然后总结一句“每一个中国人,即便是没吃过他种的大米,也是被他的水稻养活大的。”
但,这还不算最牛的,除了田里能种水稻,他还能在沙漠里种。看,这里就开始在递进了。
沙漠里种水稻有多难?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让读者把文章看完,其实真有难度。因为这属于科普问题了,一是难以说清,二是得用落地的语言、通俗的语言来说,才能让人读得下去。
新媒体文,最忌讳的就是“端着”。樊登曾讲过一本书,书名我忘了,但有句话印象最深:人们都喜欢什么?无一例外,都喜欢故事。
所以,不管什么类型的文章,让语言落地,尽量有故事性,你就赢了一大半。
现在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把在沙漠里种水稻的难处写明白的:
先用一句“众所周知”引来科普性的介绍,然后就此打住,作者接着说,适合水稻生长的土壤需要的条件很高,东北的土壤最适合。可如果全中国只靠东北的土地产粮,够吗?答案不言自明,肯定不够。
袁隆平每天怎么做的,晒成什么样了,他把时间都花在哪了,一条条、一项项,作者写得清清楚楚。
可他仍不满足,把研究做到极致,致力于海水稻的研究。
为什么要花大力气研究海水稻,作者引用了袁隆平的语言进行了说明。然而这样的研究,再一次遇到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解决的,最后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这一部分里,三次递进,每一个递进的素材里都有详细的说明。
再来看第二部分:
袁隆平的性格离不开母亲对他的培养。这里用到了袁隆平小时候调皮抓萤火虫时,母亲用故事教他“万物有灵,尊敬生命”的道理。
等他长大后,成为了一个至纯至性的人。正因为从小懂得了尊重生命,才有了后来的他。
看到许多人被活活饿死后,痛苦万分的他立志让全中国人民不再挨饿。考大学选择了农学院,然后再写他是怎样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
有同学在群里说,认为这一部分是有些重复了之前的,这个问题的确有点,但作者也有他的道理。
第一部分重在体现他做出的三大贡献:杂交水稻、沙漠里种植、海水稻,而对于袁隆平一生最大的贡献,也是让全世界最初聚焦于他的贡献,就是杂交水稻,在第二部分里重点说明了。
有了母亲对他的教育和培养,才有了他后来终身从事的事业,才有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幸福。
第三部分:
袁隆平一生获得的荣誉无数,但他生活得非常低调朴实。从穿着、购物到居住,唯一奢侈一点的只是一台沃尔沃而已,但他已经很满足了。
最后结尾处:
回首袁隆平的一生,他始终坚守在稻田中,为什么,因为他有两个梦。由此点明全文主旨。这个结尾,再次呼应了开头的新闻,哀悼袁老,引发读者的情绪。
纵观全文,很清晰的结构呈现:起、承、转、合,这也是很多人物稿经常采用的结构。
分析完了选题、标题、结构后,我们再来看这篇文章的金句。
说实在的,这篇文章的金句并不太多,只有最后结尾处:他心系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当然,对于金句,每个人也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没有打动我的句子,不见得不会打动别人。
如果说这篇文章有多么完美,那不是,毕竟因为出文速度要求非常快,此文还是有一些可以提升的地方。
我们拆文,不仅要拆出它的好,学习优点,也可以拆出它哪里不好。想想,如果是自己写,可以怎样避免。
也许因为时间的仓促,所以这篇文在素材的选取上,我个人觉得还不够,没有更多详实的素材来丰富文章的层次。
如果这篇结尾,在情绪的烘托和渲染上更丰富,会不会更好呢?比如说“袁爷爷,我们都有好好吃饭,你看到了吗?”或者说“每次稻田起风,那一定是你。”这样的话,结尾余韵悠长,能够把读者的情绪再次引爆。
情绪一旦引爆,转发率就上来了。
好了,这就是我对这篇文章全部的拆解。
第二篇文章,《都挺好》中的女孩形象
为什么拆这篇呢,其实是因为它的结构相当简单,是最常见的观点文三段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而且你如果留意下它的细节,能体会到、学到很多行文的技巧。
这是一篇“热点+故事+观点”的文章,第一部分采用常规套路:概述+点评(直接点评,引出观点;由人及己,引出观点)。
开头:
这个开头采用的是一个常规套路:选取热点剧,高度概括,提取所需,酝酿情绪焦点。
它的情绪焦点集中在哪呢?
为何女儿都活成救世主?瞧,一个能够引起人们热议的话题就此展开了。
接下来的这句过渡大家看看:
我蜷缩在沙发上,早也已泪流满面。
这个句子作用何在:开启由彼及己的感触。
罗列小系列的痛苦回忆,画面感极强。
请大家注意,这里有一点:叙述只能为主题服务——因为你是个女孩,即将要围绕此说辞。
果不其然,作者接下来写道:
“从出生就开始背负了一种罪——因为你是女孩。” 这相当于丢出一枚炸弹,目的就是引起读者尤其女性读者的强烈反响。
结构上,有种内在的勾引阅读下文作用,作者会有何高见呢?
我们来看第二部分。
1. 第一部分提出了议论的对象——女孩,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她们会有着怎样的待遇呢?这部分,势必要就现象来分析本质原因:
现象——家里痛苦遭遇;
原因——父母重男轻女。
作者经过思考,找到了痛点梗概:
很多女孩在工作或者是结婚后,却成了给娘家“补窟窿”的那个人。出嫁女每一次被索取,每一次去接济之后,换回的只是父母一次又一次肆无忌惮的索取和逼迫。她们感觉心里有个洞,拼命想填补,却偏偏越挖越大,而且越挖越空……
但这个痛点如果只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话,会不会有点干巴巴的呢,可读性肯定会受到影响。所以作者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让观点和可读性一体,来解决阅读的愉悦感。
“故事+观点”是忌讳一味地说教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夹叙夹议。作者通过两个例子,展现了女孩在家里的不平待遇,点明了背后的原因。
这两个例子的写法有什么优点呢?
两个:其一,叙述居多,阅读不累;其二,观点在内,不显得生硬。
你们可以去看看柳叶老师写的文章,他经常把观点放在故事里,很少说教。柳叶老师的文字,让人一口气读完,还想再读。
现在该写第三部分了,第三部分怎么写,作者的用意在哪,我们一起来看。
我们说文章都是“有意而为之”的,这篇题材的写作用意,不是吐槽来展现痛苦和博取同情的,不是仅仅“摆出问题”,而是可以从两种角度去“解决问题”:一,对女儿而言,怎么自救;二、对父母而言,怎么改变?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首先,作者摆出问题的严重性——“后遗症”。
一般女孩面对这种“后遗症”会怎么做呢?
但作者指出了,这些方法“治标不治本”。接下来: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父母有自己的命运,孩子有自己的命运。”
遇见什么样的父母,如何被对待,这是女孩的命运。可是,如何在生活中,让自己凝聚出一股力量,从痛苦中抽离呢?
引用名言,抛砖引玉,引出下文的指导性意见。
其一:不苛求父母的认可。
其二:不当家中男孩的“接盘侠”。
其三:允许自己不原谅。
最后,提出期望:希望余生,都被温暖包裹,一生被爱,也能活成一束光。
显然作者从自身角度来深化了一下文章的内容。
大约重男轻女式父母“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吧,与其去改变不易改变的他们,还不如自己解救、解脱自己,这也倒也符合作为“痛苦中人”的心态。
这样,这一篇文章的拆解基本就结束了。
经过拆解,大家可以悟一下作者的思路,然后换位思考,如果换成我们自己,拿到这个选题后,会怎么写呢?
这样的问题,我们自己多思考,能力也就慢慢提升啦。拆文结束。
拆解爆款文,其实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寻找、拆分这一个内在的逻辑结构,通过分析拆解,别人是如何行文布局的,最后实现“拆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