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国家昌盛,我们才能幸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才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家与国相连,家国情怀世代相传。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同时,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家与国就是这样紧密地相连。无论时代变迁,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每一个人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
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家为本。“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浓缩的国,国是放大的家。家是温馨的港湾,情感的归宿;千千万万个小家都好,国家和民族才能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对党员干部来说,良好的家风是抵御诱惑、防腐拒变的重要防线;对人民群众来说,良好的家风是敦伦立品、培育人才的重要支撑。“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欲齐其家,我们当延承古诫,传扬传统文化中优良的家风家训,引以为家庭成员为人处世的准则和戒尺。
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国为心。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中央电视台推出的《重读抗战家书》系列特别报道,展现抗战英烈们在爱国家风中成长,又把它传递给自己下一代的动人事迹。赵一曼同志在给自己儿子宁儿的家书中写到:“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自己壮大成长,来安慰九泉之下的母亲!”因此,要以国为心,将爱国主义情怀带进家风中,教育历代中华儿女不忘根本,以拳拳赤子之心报国,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无论是《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德次序,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意延伸,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家、国须臾不可分离,家风关系世风,世风影响国风。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把家国辩证法落到实处,才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把深沉家国情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