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错之后

【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孩子周三开的学,第二天跟他爸爸电话,当天晚上把拖鞋给他送过去,因为他忘记带了。接着孩子又补充说马上要晚修了,等10点后再电话联系。他爸呢,就安心地等着,可是一直等到很晚,也没接到孩子的电话。他爸因为上次去送东西,学校规定家长和孩子约好时间当面交接,不要堆在保安处,所以这次他就没有去送。

周五放学时,孩子提了一个陌生的鞋袋回家,他爸看到后,眉头微微一皱,心里有些疑惑,但随即又想,可能是孩子借同学的袋子来装自己的鞋吧,于是就没多问。

晚饭后,孩子他爸坐在沙发上,突然想起了昨晚的事情,便对孩子说:“昨晚我等你电话等了好久,怎么没联系我呢?下周记得拿上你的拖鞋啊,别又忘了。”说着,他用手指了指放鞋子的角落。

孩子听后,一脸诧异,眼睛瞪得圆圆的:“爸,我昨晚去保安处问有没有人送拖鞋。保安说就在那里架子上,自己拿,我就拿回来了。”  孩子低头看了看手中的鞋袋,一脸懊恼,“难道……啊……这不是我的拖鞋!”

孩子他爸听后,也愣住了,随即笑了笑,说:“你是拿错拖鞋了,下次可得看清楚了再拿啊。”

孩子不小心拿了别人的拖鞋,这事儿还真巧。我们意识到,丢三忘四的孩子原来不止我们一家,拿错拖鞋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们仔细看了看那双拖鞋,发现它和孩子自己的拖鞋一样,都是半新不旧的,颜色也是深蓝色,连鞋码都一样。嘿,天下的拖鞋看起来都差不多,说真的,要是我们自己去拿,估计也会拿错。这么一想,这次事件也就变得有情可原了。

我们又想到那个同学如果去取鞋,结果却没取到,那该有多着急啊。或者那个同学忙于学习,下周才去取,而保安又没告诉他拖鞋已经被拿走了,又被送了回来,他根本不会想到拖鞋会有这一档子事。想到这,我们都面面相觑,为这阴差阳错的事情感到哭笑不得。

他爸想了想,说:“你只穿了一天,洗一洗下周给人家放回去,再写张纸条说声对不起。”

孩子摇了摇头,认真地说:“不好,我用过了,我还是买一双新的还人家吧。”

我们听后,对孩子解决问题的方式都非常认可。孩子做事比较大气,比我们想得周到,做得也好。也许在孩子的心里,虽然没人看见他拿错了拖鞋,但他自己清楚,这是别人的东西,不能占为己有。即使没有人监督,他也要做到心中无愧,行为有矩。

这桩拖鞋事件,让我忽然想到了“慎独”两个字。孩子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坚守道德信念,坚决按照道德要求做事,这种自觉行为值得肯定。

成长,不仅仅是身体日益茁壮,更是为人处世方面的日渐成熟。或许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不上其他人,但他的为人素质和修养方面可圈可点。他能够保持自己的本性,做真正的自己,这种品质是可贵的。

后续如何,孩子没说,我们也没问。也许孩子和鞋主人有可能在某个机缘巧合下相识,并因为这次特殊的经历而结下友谊,从此成了朋友;也许他们并没有在人海中真正见过面,但就因为这一双拖鞋,两人的心中或许会荡起一些涟漪,引发一些关于人性、关于信任、以及处世之道的深深思考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