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大约是一棵不知名的树。五岁以前的人生是埋在土里的根,十八岁是我的主干,再往后,便是迷茫而旺盛的枝干。如今,终于看到24岁的枝干,没有魔力使它别具一格,但它终究是我人生的一块,终究是这棵树的不可或缺。但我甚至不了解这棵树的一生,不了解为什么它会以我的名义生长,不了解它的属性究竟是顽强还是怯懦,亦不了解它最需要的肥料又是什么。好像万物皆可,又好像万物皆非。
似乎只顾了生长,却活得不够仔细,没能好好对自己的生活负起责来。这草草二十三年,不知道真实的投入有几分,大多时候,言语总是战胜了行为,因此懈怠了好多落在纸上的行动。不知道可以偷懒多少年,代价又会是什么。思想越独立,就愈不能掌控自己,因为它几乎都要从你身体和大脑里独立出去了。许多时候力不从心,思想开始和命运开起玩笑,你愈执拗,它们愈肆意。或是说,肉体不过是思想的一个载体,你胆敢和它对峙,必定败得惨烈。以前不畏惧时间,你尽管走,我玩我的,而今避讳谈及时间,最好是你也别走,我也不动,大概就是让时间凝固。因为目前的成长里,时间走的愈多,你愈欲追赶,一旦停下来,哪能料及万般变化。
人生的规律总是千奇百怪。视力越来越不好,可眼睛却越来越明亮;年龄只增不减,可自我怀疑的时刻也越来越多;面对的人和场合越来越多,可内心也却更孤独。小时候,天真又天真,哭、笑、吃、睡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且是最简单的,生气就哭,开心就笑,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多简单的道理,反倒是越长大越不懂了。你看我笑着,心里却却是雷电交加。以前爱幻想未来,现在却总回首过往。
你看,人生总是反着来,但却也不坏。凡是让你明晰自己内心的活动,多多少少会在夜里成了你辗转反侧的理由,倘若与自己谈妥了,第二天还是神清气爽。如果哪天你看我精神萎靡,那大概是我与自己的较真失败了。大多时候,第二天我是很精神的。物质上的成果总是出在白天,精神上的成果总是留在夜里完成。因为,夜里你不敢对自己说谎。越是内在的东西,越由不得胡来,因为你怕自己,就像你敬畏黑夜。
成长的最明显的好处,大概是一个人三观的塑造愈加健全,且的确知道何为真善美也。但话说回来,三观健全是内心的事,实际生活中可能又骗自己,知晓真善美也是内心的事,可是变成语言讲出来,已经面目全非了。我没办法掌握自己人生的进度条,因为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亦不敢去知道它的结尾在何时何地。所以我说不上我这二十三年算多,还是少。但是,当你觉得自己所坚持的某种原则性的东西在任何场合都不会让你怀疑自己的时候,那就够了。我们活着又不是为了拉进度条。时间流逝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感觉和思想稳定下来,成熟起来,摆脱一切急躁或者须臾的偶然变化。[卡尔维诺《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小时候不理解大人们为什么总说‘难得糊涂’,总想这糊涂有什么难得的,老了糊涂不就来了。现在才明了,心智的明白是时间盖不住的。
光阴之美,不舍昼夜。[《阴翳礼赞》谷崎润一郎【日】]人生另外一条奇怪的规律便是,随着成长,会对时间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它是万物之始,恨是因为它不管人间情欲,不舍昼夜地流淌。所以,在这被时间鞭笞前行的路上,精神总是不安宁,夜晚能踏实入睡的日子屈指可数,焦虑才是常态。以前是为无法入睡找理由,如今,倘若那天安安稳稳睡了个觉,还要自己琢磨一下缘由才行。朋友们总说他们也有类似情形,自嘲中透露着对生命的担忧。总体来说,都不是那么坏。尽管坚强勇敢吧,那才是路。随便什么事都要敢作敢为,要有大勇,敢于被人所爱。要胜于寻常男女。[《小城畸人》舍伍德·安德森]与其怯懦一生,不如坦率,起码这样的时候,呼吸也顺畅。
我不想去迁就我的24岁,我也不要我的24岁来迁就我。年龄不过是时间的棋子,抛去年龄,只问自己内心。年龄带来的困扰总是拖慢了我们成长的速度。我们犹豫不决不去碰的东西,似乎往往正是拯救我们自己的关键。犹豫和等待的确是世上最难熬的事情,犹豫甚之。有等待起码说明你已经做了某些努力,可是犹豫却让你在内心煎熬要不要做。犹豫意味着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思想越来越大胆,可行动却越来越怯懦,又跟小时候的样子反着来了,小时候思想就限定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行动却是不计后果的冒冒失失。我们在人生的路上来来回回,徘徊又前进,自己也琢磨不清,他人也看不透彻。
之前不记得哪位朋友说了一句,没有做好准备,可不敢读研读博,因为你拦不住自己的变化,尤其是思想上的。于是,我决定以身试险。人总要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代价。踏入这个环境,抽身容易抽心难。往日心里频起涟漪的小湖泊已经被今日平静的海面所替代,涟漪难起,偶尔海浪打过,便是惊天动地。无知总会让人对自己作出错误的评估,似是智慧之身,却不过是出糗愚夫。真正影响人的环境是你自身察觉不到的,因为无从察觉,所以都没有机会去选择拒绝还是接受。这种环境就像皇帝的新装,外表无一物,内心却让你膨胀。怎么说呢,环境就是个能量场,当你走进一个能量场比你强的环境,那改变就是不可控也不可逆的,但是人总是好奇的生物,心理上也是不怕死的生物,真正被这种环境所侵蚀的时候,他们也未必会察觉。
母亲总说与人为善,我几乎当成人生箴言。但我似乎做到了,又似乎没做到。说做到了是因为我言行尽可能谨慎,话出口前多要三思,凡是有人的地方,我尽量是礼貌以待。我一点都不觉得这种行为有任何另类的高尚,它的存在就应该像空气的存在一样,自然而又珍贵,谈论的多了,总像是个被宠坏了的孩子。说似乎又没做到,大概是因为生性冷淡,除了正常的礼貌社交,其他多一句话也不愿意讲出口。过多的社交通常会给人带来恐慌和焦虑,同时也会增加你犯错误的机率。我不知道小时候的什么经历让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有时候我表现出来的小心不是自愿,它更像是一个影子,你在,它就在,越是明亮通透的地方,它越肆意跋扈。绝不要去猜测别人的心里在想什么,琢磨别人心思的人从来都不是幸福的人。[《沉思录》马可·奥勒留]那我一定是个非常不幸的人,对别人的猜测似乎是一种本能的机制,从见到人的第一眼起,它就迫不及待开始运转。见一个人还行,人多了,运转越来越慢,失误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疲惫。最想避免的就是这种由不得自己的疲惫。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着两种力量的斗争:对独处的渴望和走出去的冲动。[《文学讲稿》纳博科夫]在我这里,独处的渴望似乎更胜一筹。这其中的理由,大概是长期被动的独处转化成了主动的渴望罢。
明天起,年龄的皮囊上又将多出一条时间的褶皱。今晚我要以这篇文章为跟23岁告别。人总爱讲祝福,我觉得这个东西特别没用,放在日本人身上,人们的祝福对他们便是一种负担,他既要自己不懈努力只为让你的祝福成真,还要想办法回馈你的祝福。[ 此处讲到得内容是经阅读《菊与刀》(鲁斯·本尼迪克特)后得到的一点浅显的感受。]我也不想要各种各样的祝福,祝福经过一路奔波到我这里,就已经气喘吁吁,于我只能徒增烦恼。最好的祝福就是永远保持‘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姿态。
我的人生是一棵不知名的树,只以自己之名。
by 苏木
“也许我们之所以搞收藏、写日记,是为了记录自己转瞬即逝的狂热,换句话说,是将自己的存在之流变成不易消散的客观实在,或者是将连续的意识之流凝结成书面文字的晶体。”
——卡尔维诺《收藏沙子的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