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读史——《史记》周本纪

今日读史半小时, 书接昨日,周穆王去世了之后,他的儿子共王继位。共王在位期间倒是密国发生一件有意思的事儿, 密康公得到了三个女子,她的母亲告诫他说一定要送给共王, 因为密康公还不配享受三个女子的侍奉,这规格只能是周天子才可以。康公没有听从他母亲的话,不把这三名美女献出,果然过了一年共王就灭掉了密国。贪小色而误一国,不听人告诫,眼光又不能放长远。康公灭国,理所应当。

原以为密康公就已经是历史笑柄。没想到接下来读到周厉王周幽王才知,昏君当政,国之大悲。

提到周厉王便会想起那一场轰轰烈烈的国人暴动,众人手持兵器农具围困王宫。将要斩杀周厉王,周厉王想要调兵阻挡,却也只能被告知,此时民即是兵,兵亦是民。二者早都已经不满于周厉王的统治。怎么会有人护驾呢?于是厉王只能逃跑。 众人手持兵器,嫉恶如仇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我亦穿越人群去了解这场运动的始端 。  首先是厉王贪财,想要敛尽天下财宝。纵使言官劝谏,说要遵照周朝先王的德行,普遍赐福才会成就周家,要使众人立足,不能够独占钱财。 普通民众独占钱财叫做强盗。国王若是独占钱财,必失民心。可厉王偏是不听。我有我得到我就开心, 长此已久,百姓难免怨声载道,这也便为日后的国人暴动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仁者好施,自私自利就会使人走上绝路。一国之君,万人之上,无人之巅,天下都是他的,又何必为了区区钱财惹的民生沸腾?人性本贪婪,无论为君为臣,也无所谓是读历史还是现在的我们,不能约束贪婪本性,必酿大祸,共勉!

而致使国人暴动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周厉王堵塞言路。有点儿白色恐怖的意思。 不允许人们议论国事,不允许人民发表意见。这里召公的言行可谓是贤臣的典范。他说,防范百姓的言论超过了防范,水患水流被堵塞,如果崩溃灾难一定会多,百姓也像是这样。所以治理水害的人采取措施是决通,让它疏导,治理百姓应该采取的办法就应该是宣泄时言路畅通而不是堵塞他。可惜这样的道理对牛弹琴。召公也一语成谶,果然堵塞言路国之必亡。

周幽王之后王室更加衰微。纵然有少恭周公两位贤臣辅助。也依然可见周氏衰微,大势所趋,宣王不修籍于千亩,最终败绩于姜氏之戎。农业时代却不重视农业,没有抓住时代的核心,不去公众田地。不去修缮人口,打了败仗便是天的注定。更滑稽的是统计民众的数量征兵。不知道这位天子心思几何,以为周是强大,人人皆兵吗?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历来是昏君范例告诫后人,然而我想提一提,伯阳甫论地震的故事。周幽王继位之初,西周都城附近的三条河水都发生了地震。伯阳甫对此进行了分析,做是因为阳气失掉了在上的位置而被阴气所镇压,河流的源泉会被堵塞。这就关系到了立国的气运,水土气息通畅湿润,可以生长作物来供养民之应用,土气不能通畅湿润民众就会缺乏财物, 国家也会因此而灭亡。发生地震,大多会认为天降灾祸,是不祥之兆。隐隐约约含了几分封建迷信的意思,确是在这迷信之中另有一番真理。自然灾害对依靠农业发展的时带来的影响太过沉重。就算是今日地震的发生,我们仍然会举国予以哀悼。而在那时面对地震百姓的自然是没有任何的力量可以应对。唯一生存救济的手段也可能会因为地震的发生而丧失。伯阳甫分析逻辑通畅,合情入理,实属高见,听闻他对当时的人心贪婪。制度丑恶冷眼旁观,只是预测周必会亡国,便觉得一个明白人生错了时代。

而至于褒姒并不特别的身份,不提也罢。周幽王昏庸,褒姒也并非贤后。两个权力顶端的人物将治国变成了过家家,也着实让人可气可笑。

最后提一提,最早的狸猫换太子。国人暴动之后,周厉王逃走。召公将太子藏在了自己的家里。面对众人的围攻,少恭面不改色的说,险不仇怼,怨而不怒。最后让自己的儿子代替太子去死。拼死保住了周王室的血脉。为臣者,忠义如此,让人叹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