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卡罗·德韦克以“成长性思维”的突破性研究,荣获全球最大教育单项奖“一丹奖”。此套理论鼓励莘莘学子积极评估自己和发展潜能,在教育界影响深远。
一、两种思维模型
本书的研究缘于作者最初对学生们如何应对困难和失败的好奇。大量实验总结: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人因挫败而一蹶不振,而有人却从失败中汲取动力:前者属于固定型思维,后者,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与成长型两种思维模型,决定对事物不同的观察心态与处理方式:
1.对于脑波不同:前者关注反映能力的结果,后者关注提高水平的信息;
2.对于自己的评价:前者好贴非好即坏的标签;后者则相对准确;
3.对努力的看法:前者相信天分,能力不变;后者更崇尚努力,提升能力;
4.对失败的看法:前者视之为“loser”的身份,后者当成“行为过程”;
5.对成功的看法:前者相信天分,掩饰不足,事后容易失落;后者意味拓展能力,喜欢寻找新的挑战。
6.学习方法上:前者多死记硬背,后者善找规律,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二、才能与努力,对成功,哪个更重要?
夸孩子“你好聪明”还是“你好用功”更有意义?本书作者提出,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影响。思维模式一定程度决定了事情的成功,更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思维和生活。运用正确地看待问题,可以达成更好的人生和职业目标。
三、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型
成长型思维,建立在相信变化的基础上,与当今瞬息变幻的社会潮流相适应。观念的变化,非一场外科手术般干脆利落,是两种观念的共同存在,此消彼长的过程。期间信念是关键。
第一、科学用脑。大脑越用越强大,越努力,大脑越灵活。
第二、接受改变。拒绝因固定思维为维护“自尊”而提供的庇护和诱惑,接近真实的自我,接近自己的潜能。
第三、迈出第一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在未来中有所进步。
第四、列可行计划。明确目标,制定成长型思维模型的具体可行计划,坚持不懈。
在遇到困难是两种思维对峙时,尝试“接受”拥抱自己的固定型思维,“观察”了解激发其原因和带来的影响,人格化“命名”它,“教育”的心态与其为伴,一起加入人生旅途,在努力过程中探索新知实现目标。
本书强调:使用成长型思维看待问题不一定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会因此而拥有不同以往的、更加丰富生活。原本想去改变别人的行为,结果他人会因你而改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