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果果四岁多时,开始和“屎尿屁”较上劲了,一言不合就蹦出这样的字眼来,讲着讲着笑话,那些不雅的字眼就硬性植入进来了,唱着唱着歌,就拐到这三个字去了。
为此不知批评教育了多少个回合,对我的说教他一律照单全收,心悦诚服的样子,可一转眼脏话又蹦出来了,我一个凌厉的眼神过去,他顿时小手捂着嘴巴,一副悔悟的表情,可时光切换到下一个场景,什么都没有改变,真快把我气吐血了。
我一向没有说这些不堪言辞的习惯,在家里尤其谨言慎行,只怕给孩子们造成不好影响。可结果,这孩子竟然满嘴这样的粗俗言语,这可如何是好?
正在焦急不堪,看到了一段话,才算放下心来:孩子在3——5岁会进入污言秽语敏感期。在这个时期,一方面孩子们的性别意识开始觉醒,开始关注和生殖器相关的事物,另一方面,他们开始体验到语言的力量,尤其是像这类被认为不雅的污言秽语更能激起大人们强烈的反应,因此孩子们反复想验证这类语言的力量。
那么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污言秽语敏感期呢?
首先,听到孩子们说这些话时,不要过度反应,尽量泰然处之。孩子发现自己的污言秽语没有引起大人特别强烈的反应,自然就会失去兴趣,自然平稳地度过这个时期。
其次,可以让孩子读一些和生殖排泄等相关的书籍,让他们明白这真正是怎么一回事儿,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不再对此抱有持续的兴趣。
这方面供孩子阅读的绘本很多,最近我家果果读的绘本《找呀找呀找便便》就非常不错,不仅能满足孩子对便便的好奇心,还能帮他们了解各类动物以及大自然的奥秘。
《找呀找呀找便便》的主线是蜣螂找食物。蜣螂以便便为食,他们把宝宝就直接生在粪球里。这本书讲述了一只蜣螂为了给他的宝宝找到美味的粪球,展开的一系列冒险。
这是一本大开本硬皮精装版的绘本,印刷非常精美,给孩子以美的享受。插图也非常逼真,精确地描绘出了自然界的真实情况以及不同动物的大小对比。虽然长颈鹿只画出了腿,但是我家果果一眼就看出说:
这是长颈鹿的便便。
我问:你怎么知道?
他说:我看到了,这是长颈鹿的脚。
《找呀找呀找便便》的作者木村太亮是日本绘本作家,插画家,作品主要是以生物、环境为主题的插画和绘本,曾为生活可教科书和小学馆的土建做插图,著有《大家一起来思考!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环境》等书籍。
内容虽然语句简单,篇幅短小。但是对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知识储备的孩子,却可以读出不同的层次。
一、让孩子了解大自然:自然界中的生物多种多样,形态不同,习性各异。
蜣螂是个小不点儿,斑马用四条长腿奔跑、狮子长着锋利的牙、鸵鸟只有两条腿、豪猪浑身是可怕的尖刺……
大猩猩的便便是一堆堆的,长颈鹿的便便像炸弹一样掉落下来,犀牛喜欢拉出便便后,再把它踩扁……
蜣螂在找食物的过程中,遇到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动物,同样是动物拉的便便,颜色、形态、气味绝无相同。
人也是这样,会遇到许多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他们只是和我们不同,并不是不如我们。
二、让孩子觉察自身:你的生活习性和日常习惯,决定着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斑马喜欢吃绿色的树叶,所以它的便便是绿色的。
狮子的便便透着血腥味,因为它吃了斑马。
鬣狗吃光了斑马的骨头,所以它们拉的便便是雪白色的。
西方有句谚语叫做“人如其食”,一个人吃进去的食物会影响和塑造其身体和头脑,其实影响一个人的,何止吃进去的食物,知识管理专家萧秋水老师曾写道:
你是你读过的所有的书、看过的所有电影、交流过的所有的人、经过的所有事、走过的所有的路。你经历它们,它们也塑造你。
培养每个习惯,做每个选择,都要慎重,因为眼前你习以为常的每件小事,都会在你身上深深刻下烙印。
三、让孩子体会人事: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之分。
读过一个故事:一只小鸟被冻僵在地上,一头牛走过,在他身上拉了一泡牛粪,小鸟被裹在热腾腾的牛粪里,很快苏醒过来,它觉得暖和起来,就开始唱歌,附近的一只猫听到牛粪里传出歌声,非常好奇,就把小鸟从牛粪里扒拉出来吃掉了。
评论说:往你身上拉屎的不一定是敌人,把你从牛粪里救出来的,也不一定是朋友。
确实,在我们人类眼里,便便是肮脏不堪的秽物,可是对于蜣螂来说,却是他们延续生命的食物。
其实便便滋养的,又何止蜣螂呀,花草树木、瓜果蔬菜不都需要养料吗?记得小时候,看妈妈把家里的羊粪收集起来,背到田里,用手一把一把施到黄瓜,豆角等蔬菜的根部。我嫌弃地问:
“你那样直接用手抓,不脏吗?”
妈妈总是不以为意:“脏什么呀?羊粪最有营养了,放这么一点点,蔬菜长起来可有劲儿了。”
是啊,斑马吃树叶,狮子吃斑马,动物用食物来维持生命,而他们的食物本身也是有生命的,那么便便作为一些昆虫和植物的食物,它也是有生命的吗?这值得父母和孩子一起探究。
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中说: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很多时候,给孩子读一本好书,比起责罚和说教更能解决问题,《找呀找呀找便便》就是这样一本很适合父母读给孩子听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