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上见》是蒋雯丽演而优则导的处女作,于2010年在内地上映,影片凭借贴近生活的艺术真实受到观影人的一致好评,在豆瓣评分上获得8.6分的高评分,其中给与四星、五星评价的占总人数的87.5%,其中五星评价占比更是高达 44.9%,不难看出众多观影人对影片质量的认可。
在豆瓣的短评中,9%的一般和2%的差评提到的最多的就是小众、卖情怀、无情节。
我个人赞同小众这一点,可小众或许是票房的影响因素,但决定不了质量。也正是小众导致影片仅获得80.8万的票房,4.6万的豆瓣用户参与评分,但不可否认,也正是因为观影人群的小众与特定性,才使影片评价几近相同,因为选择观影的影迷的电影素养是相似的。
《我们天上见》围绕姥爷与小兰之间的情感,以时间为轴铺展开整个故事,这样的方式一些观众称之为卖情怀。在豆瓣电影评论中有人提到“回忆和亲情是两大法宝。”“一看到这种片子就想到我姥爷。”我们知道情感是生活的重要部分,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而在众多情感中,亲情是最易抓住人情感和引发共鸣的,或许影片中的故事我们没有经历,但却让人感同身受。这在我看来不是卖弄情怀,而是人本身的情感诉求。就像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星际穿越》这部科幻题材的商业大片,引人入胜的太空旅行、纷繁复杂的计算公式都无法超越影片父女情感产生的巨大张力。
在影片《我们天上见》中,是把亲情与成长放在一起,是蒋雯丽导演自传式的电影,并不以事件为主,而是在时间轴上铺展故事情节,我们在影片里看着小女孩小兰慢慢长大,姥爷渐渐老去,最终离开。这种方式导致情节上的不连贯,冲突弱化、戏剧性不强,是能够预见的。因为从小女孩变成大女孩的真实时间过长,要把它浓缩成85分钟的银幕时间显然不是通过一两件强冲突的故事能够包含的。《我们天上见》更像一篇讲述亲情与成长的散文。从影片一开始是特殊时代背景下,“蒋”姓给与她生活的变化,父母远去边疆,与姥爷相依为生,还要面对众多小朋友的污蔑……父母什么时候从边疆回来,是影片一开始就抛给观众的问题,然而到影片结尾他都没有得到解决,因为父母的角色在小兰身边其实一直没有缺失,姥爷的存在让亲情得到弥补。不断地教育她、鼓励她、帮助她,哪怕一息尚存,小兰也是他最后的牵挂。影片前半段即便是围绕“蒋”姓展开的冲突,不论是同学的污蔑、小兰自己内心的排斥还是蒋姓激发她成为体操冠军的愿望并受到不公正待遇依然坚持……都将情感收在一起,并不强烈。
而影片这种贴近生活的艺术真实,却让主人公以及姥爷之间的情感关系在观众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象。我们追随主人公小兰,目睹她成长,也伴随着她受挫,更是同她一起感受姥爷丝丝入扣的关怀。也是因为这样的移情,随着影片渐渐进入高潮,我们的情绪也随之变化,兰花死了,朱德老总去世了,姥爷的身子也不行了……那种关于亲情的不舍和情感的迸发激发观影者的泪点,这并不是催泪弹,逼着你哭,而是情感到了,顺理成章。而这一段也经常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去回忆去怀念属于自己与亲人的故事,我认为这并不影响你的观影体验,因为好的电影就是生命的延伸、生活的镜子。我记得《阿甘正传》力压《肖申克的救赎》夺得奥斯卡奖的时候的评语是,每个美国人似乎在阿甘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阿甘精神由此而生。那么亲情与生俱来,一经触碰就是直达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又怎能不为之动容?
《我们天上见》用好多物件以及场景来表达它象征性的意味和散文一样的情境。戒尺,姥爷严厉的一面,像父亲,教导小兰做一个好人,一个不撒谎的好人。小兰从不情愿,到认识错误不表达,用戒尺训斥小玩偶;再到犯错主动拿出戒尺领罚;再到最后姥爷不吃饭轻轻扬一扬手中的戒尺……这戒尺严厉又慈祥,是教导,是成长。
雨天的多次出现,不仅是给故事增加诗意的,小兰坐窗前观雨,更是心境和处境的诉说。姥爷的不见,坠落的雨点,摇晃的主观镜头,最终见到姥爷的平静,并不是结束而是预兆。兰花死去、朱德委员长去世、爷爷身体日渐衰微……这场雨,像故事的叙述者。慢慢拉开影片高潮的序幕。
影片充分运用重复蒙太奇的手法,在姥爷与小兰之间让情感环绕。影片前半段姥爷照顾小兰的场景,在影片高潮以相似的场景出现,只不过变成了小兰照顾姥爷,就像一个圆形的圈,将情感包含在其中,“乌鸦”反哺之情在熟悉的情节段落里发酵,升华。成为触动心弦的“平淡情节”。
《我们天上见》这部电影我很喜欢,但不可辨驳的是,它的确小众,因为电影市场在2010年还没做好接纳这类电影的准备,但我相信只要影片本身质量过硬,收获的将会不只有口碑。影片上映四周获得80.8万的票房,在影片单周票房和上座率来说,我们稍微看到了口碑对于影片票房的影响,没有豪华明星阵容加盟,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有的只是奖项带来的荣誉以及影片质量的保障,进入市场或许不被市场所接纳,但却让我们看见国产电影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