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石58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非常唯美的画面,也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画面,而要想读懂了解林黛玉,是不能不读她的《葬花吟》的。
书中这样写道: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至次日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名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
所谓“随口念了几句”不过是作者替黛玉作点谦虚的说辞,所谓才女嘛自然是出口成章的。《葬花吟》写得很美,春天里花的世界写得很旖旎,内容主要是写“花”与“香闺中的人”,辞藻清雅靓丽,读来也是令人“满口余香”的,但是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内容及情感都很沉重。
林黛玉遭遇的问题初期并不是“爱情”的如愿与否,而是对生命的困惑和感伤。
黛玉早慧,作品中是早已写到的,而她幼年丧母,不得不寄居到外祖母家,这使得她成长中的性格更易变得敏感。人生易于变故,韶华易于消逝,所有的美好也许就是一瞬间的事情,这些都是她遇到的很实际也很真切的事情。她的母亲还那么年轻那么美丽就没了,这是她心中的一个痛点,所以,凡有触发,她便会想到这个问题:生与死,原来是那么的近。
所以,她听到《牡丹亭》中的曲词:“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连”,就如同被击中了一样,“不觉心动神摇”,然后由此及彼,想起古人诗中的“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又有《西厢记》中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等等,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这样的诗句特别能打动她,正是因为她内心就存有这样的执念,人生是一种很空幻的旅行。
所以,她在《葬花吟》中能发出这样的询问: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因此,在人间春天的芳菲季节里,一般人都是流连于赏花游乐中,而黛玉想到的却是:“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鲜花如人,开的时候灿烂美丽,但是很快就会凋谢,而凋谢的花瓣则无限悲凄,落入泥中、水中,难以自主。所以,一个大观园内,似乎只有她会想到,用锦囊将花瓣包起来,给它们建一个花冢,葬进泥土中,让它们干干净净地来,也干干净净地去。所谓“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从她对花的处理,已经有明确的人生价值的取向,那就是要做一个不被污染的人。
大观园内与她有共同关注的,竟然还有一个人,那就是贾宝玉。黛玉葬花在作品中有两次写到,而两次都是宝玉先出场的,可见在葬花这个事情上他们是有默契的。但是很显然,宝玉只是停留在“惜花”的层面上,他的处理就简单得多,他是用衣服将花瓣兜起来,洒进流水中。
人生不仅苦于无法把握和短暂,还苦于要应对各种磨难。正所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个不出闺阁的年轻姑娘,能够感受到人生的如此艰难,实为罕见。很多人将此句理解为黛玉在贾府所遭遇的各种不愉快,笔者认为这个理解似乎牵强。黛玉写葬花吟时,年纪还小 ,爱情也还在朦胧中,因为有贾母的宠爱,在贾府的生活,不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关爱还是优渥的。她的这种感慨,笔者认为主要来自于她的阅读经验,而不是来自于她的实际生活经验,写起来多少有些学舌前人的意思。
黛玉在作《葬花吟》的前夕,的确是因为与宝玉有些误会,是在心情抑郁的状况下来写作《葬花吟》的,但是他们之间这种小误会是经常有的,不应该引发这么深重的感慨。笔者认为,这句主要是对人生的一种泛化的感伤之情,不仅是人,也包括树木花草。
于是伤痛更加升级,花与“我”竟是如此的一致。接着连续吟咏的四句是这篇葬花吟的情感高峰: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段感情高峰的诗句之后,作者没有再写黛玉是如何伤感哭泣,而是通过写宝玉的伤痛来完成的。
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不觉痛倒在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
宝玉对黛玉的《葬花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体悟到的居然也是一切都很空幻。此时拥有的所有繁华热闹,彼时将无可寻觅。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感伤的事情。
黛玉的这种情怀在小说中一直伴随她始终,这个与她身体一直不好也很有关系。所以,总有一个画面,隐隐约约在黛玉的心里徘徊,某日被宝玉无意中说了出来,黛玉听后, 脸色陡变。相信读过这段文字的读者,都会对此有深刻的印象。两个人说话好好的,怎么就脸色变化了呢?
这是发生在宝玉与黛玉讨论祭奠晴雯的那篇芙蓉诔文时描述的情形,都是因为那句:“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这个画面是黛玉心中的隐秘,也是她朦胧的预感,即使是宝玉,也未必能懂。
宝黛能够相爱,除了两小无猜,朝夕相处的情感基础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是相通的。他们与宝钗等“活在当下”的一般人情怀是不一样的,他们是超现实主义者,超脱于世俗的价值体验,在关键的时刻,他们往往采取“放弃”,而不是努力抓住。
所以,黛玉在爱情成空希望不再的时候,就选择了死亡。宝玉在对家族和自己的人生完全失望之后,就选择了出家。
所以说,《葬花吟》是一场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是一篇很悲伤的诗歌。她的感悟是用诗的语言表达的。如果归纳并用白话来表达就是:人生如花期,开时虽然绚烂但很短暂,而且还要遭遇风雨,我对此感到很悲伤很无奈,但我愿意选择洁净的人生。
原创文章,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尊重作者版权,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