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书

随便翻了几页朋友的书是南怀瑾的《庄子论语》。被几句话吸引了,于是借来看。并得到了可以在书上做批注的允许。

书中有较为深奥的名词不懂,借助deepseek查询名词的来源和解释。并在旁边做标注。

朋友看我这样读书太费劲,说没有必要。一边看书一边查询,跟学习似的,标注重难点。

我认为:通俗易懂的书可以快速阅读,深奥晦涩的书应该慢读。对于不了解的名词,查询完解释后,就手抄写在书上也算一种收货。

朋友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恰恰相反,通俗易懂的书慢读,深奥晦涩的书快速阅读。也可以把深奥的书先通读一遍,不了解的名词随后统一查询。

两个人争执不下。

另外一个朋友打了圆场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看书就是看个心境,对于不了解的知识不一定得刨根问底。只要读过有了印象,再细微的场景只要能记到心里就够了。像学文化课一样,圈圈画画做笔记有些累赘,没有轻松感。

看书不一定得从书中读会什么,学到什么。看的就是个心境。

我们三个人,人家两个人的看书习惯趋同。静下心想一想,我的读书习惯也是一种心境。一边阅读,一边查询。有了想法后顺势在书上写下心得体会,有一种“到此一游”的快感。

以前看书恨不得焚香沐浴,洗干净手,轻轻柔柔的翻开每一页纸张。生怕书脏了,皱了,烂了。真要是有一点损坏,得心疼半天。要是谁敢不珍视我的书,就进入了我的黑名单。对于书的重视程度,大概跟男人看待车的心态差不多。在书上做批注,那是不敢想的事情。连划个句子都不忍心动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萌生了在书上圈画句子的想法。一旦落实,一发不可收拾。过分的是还在旁边做批注,更甚至在纸张的最下方写上一大段心得体会。

二读此书的时候,这些批注醒目的存在会告诉我,曾经有过的感想。再读一次,还是能产生心灵的悸动。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当第二个人看到这些会影响他原本的阅读理解。刻意吸引他的目光对此停留。

锦上添花的是万一这个地方他也有所感触,写上他的想法。无形中我们的思维就产生了融合。像漂流瓶一样,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无限可能。

没必要学习朋友的读书习惯。他的,我不习惯。我的,他不习惯。求同存异即可。

我还是相信:有些书适合庖丁解牛,不求甚解;有些书适合匆匆一过,片刻的惊艳;有些书适合反复研读,仔细推敲;有些书适合一目十行,图个新鲜……

就跟杀猪吃肉一样,不同部位用不同手法。

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读书,只要能读就是好的习惯。即使是不同的读书方式,殊途同归,但都是为了更好的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

我读,故我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