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原文】
二年(戊子,公元628年)
春正月辛亥,右仆射长孙无忌罢。
时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者,上以表示之,曰:“朕于卿洞然无疑,若各怀所闻而不言,则君臣之意有不通。”又召百官谓之曰:“朕诸子皆幼,视无忌如子,非他人所能间也。”
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以为开府仪同三司。
置六司侍郎,副六尚书,并置左右司郎中各一人。
癸丑,吐谷浑寇岷州,都督李道彦击走之。
丁巳,徙汉王恪为蜀王,卫王泰为越王,楚王祐为燕王。
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上曰:“善!”
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
二月,上谓侍臣曰:“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
魏徵曰:“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
【原文华译】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1 春,正月三日,右仆射长孙无忌免职。
当时有人密表称长孙无忌权宠过盛,皇帝把奏表给长孙无忌看,说:“朕对你洞然无疑。但是,如果大家听到什么闲话又不说出来,则君臣之间的心意就不能沟通。”
又召集百官,对他们说:“朕诸子年幼,把长孙无忌就当儿子看,不是其他人所能挑拨离间的。”
长孙无忌自惧满盈,坚决要求降职;长孙皇后又极力请求,皇帝于是批准,任命他为开府仪同三司。
2 设置六司侍郎,作为六部尚书的副手;并设置左右司郎中各一人。
3 正月五日,吐谷浑入寇岷州,被都督李道彦击退。
4 正月九日,改封汉王李恪为蜀王,卫王李泰为越王,楚王李祐为燕王。
5 皇帝问魏徵:“作为君主,怎样叫明,怎样叫暗呢?”
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当年尧虚心询问下民,所以有苗(传说中‘四凶’之一)之恶,天子得以知道;舜明察秋毫,如同有四只眼睛;听觉敏锐,如同有四只耳朵,所以共、鲧、驩兜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所以,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蒙蔽,而下情得以上通。”
皇帝说:“善!”
皇帝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济,而令百姓到山东就食。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隋炀帝仗恃其富饶,侈心无厌,以至于亡了天下。仓廪之积,足以应对灾荒年就行了,多了又有什么用?”
6 二月,皇帝对侍臣说:“人们都说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还担心不合天意,未副人望。”
魏徵说:“这正是致治之要。愿陛下能慎终如始,就太好了!”
【学以致用】
思考几点
01,关于长孙无忌自惧满盈请求降职的行为
可代入下身份:
如果我是长孙无忌,此时我是真心的自惧满盈,还是以退为进的做法呢?
如果自己也有过被赶出家门和寄人篱下的经历,现在获得极高的权力了,我会不会做到戒慎恐惧呢?
这就要看个人的文化底蕴与自身人性(习性)之间的博弈了。
长孙无忌确实没有他妹妹有智慧。看不到那么长远。
02,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道理即便放到如今依旧值得我们重视。
最近看到一个词语叫作“多源信道”
也就是多源化的信息渠道。
在如今的数字时代,加上推荐算法机制,我们其实很容易落入“偏信”的陷阱中,
因此,要确保我们的看法或判断的准确性,就要想办法拓宽我们的信息源,然后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与核算,正心以中。
03,一时的戒慎恐惧容易,难的是一直戒慎恐惧
“此诚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矣。”
李世民是李唐公司的开创者,他是亲眼见过隋王朝的荒唐与灭亡的,所以能够保持戒慎恐惧
但是好在李世民的戒慎恐惧是诚心诚意的,同时,更难得在于,他愿意接受,并且鼓励身边人对自己的批评与指正。
最后他的一生确实做到了如魏征所说的四个字:慎终如始。
他的后代李隆基,前期也是一代明主,做到了戒慎恐惧,可到了后期呢?就做不到了,坐在最高的权位上却又不想承担责任,国家就有灾难了...
总结,
1,不管是个人身份,还是组织领导者身份,你的戒慎恐惧是否诚心诚意? 这得自问,多自问几次,才能触及心灵深处,才能摸到自身的习气如何。不能像长孙无忌这种,身诚心不诚。
2,身边要匹配一种朋友,就是至圣先师所讲的友直友谅友多闻
人生中一定要有个这样的人,TA能给你起到锚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