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来自网络
简单地看到这三个字,依附好马的尾巴。什么意思呢?和先生有什么关系呢?且听慢慢道来。
3000年前,在现在的唐山地区,有个孤竹国。孤竹国人是商先祖契的子孙。孤竹国国君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是《史记》中记载的伯夷,小儿子是《史记》中记载的叔齐。国君在世的时候,想要小儿子接位。后来,国君去世了。小儿子说应该是大哥接位做国君;大儿子说让小弟做国君是父亲的遗愿,应该尊重。于是,大儿子就逃走了,小儿子也跟着逃走了。两人在逃走的半路上又相遇了。于是一起逃走。国人没办法,只好立中子为国君。
这兄弟俩一路逃走,走到河南中西部的孟津,正好看到周武王带着大队兵马要去讨伐商纣王。这兄弟两人就上前拉住武王马缰说:你父亲死了不在家守孝,还大动干戈,这能称得上孝道吗?你作为商朝的臣民,前去弑杀自己的君主,这能算得上仁义吗?”
武王身边的人纷纷拔剑要想杀了他们。可是军师姜太公却说:“这是两位义士啊!”叫人将两兄弟扶起,送走了。
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这两兄弟觉得自己的国家被周朝灭了,这是很耻辱的事情。他们发誓连周朝土地里长出的粮食都不吃。两个人跑到现在陕西省的首阳山住了下来,每天靠采集野菜蕨类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这两人死后,大儿子谥号伯夷,小儿子谥号叔齐。
司马迁写《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里边有一段: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靓”。“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巖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译:
孔子说:“......”
贾谊说:“贪婪的人为财而丢命,壮烈之士为名而献身,自命不凡者为权势而死,普通老百姓爱惜自己的性命。”
《易经·乾卦》说:“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互相辉映,同样种类的事物则互相应求”。“云跟从龙而生,风伴随虎而起,圣人出现,万物也因之而引人注目。”伯夷、叔齐虽是贤人,因为孔子的赞扬而声名更为昭著。颜渊虽然专心好学,却因为追随于孔子之后而德行越发显露。巖穴隐居之士,取舍是如此有规范,这些人名声淹没而不被称道,实在是可悲的事情!民间的普通人,想磨砺德行,建立名声,如果不依附那名望、地位极高的人,哪能留名于后世呢?
“附骥尾”的典故由此而来。也被编入《幼学琼林》:“附骥尾,望人引带。”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按:苍蝇附骥尾而致千里,以譬颜回因孔子而名彰也。” 蚊蝇附在马的尾巴上,可以远行千里。后遂以“附骥尾”比喻依附先辈或名人之后而成名。后常用为自谦的套语。亦省作“ 附尾 ”、“ 附骥 ”。
2014年,当上海的张老师来到湖南平江五峰私塾的时候,朱老先生对于现有弟子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以为他们从此“得附骥尾”;同时,也对能够给现有弟子们带来更多成长机会的外乡人寄予了厚望。
写到这里,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想要躲避的东西。人于天地间,社会分层固化也好,升层有序也罢,活到最后真的是为“名”吗?我需要好好想想。朋友,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