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过后,瞧着一个空儿,踏着水云,悠悠地穿行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一坂古镇、一段午后的雨后时光。
这是一个唤作甪直的水乡古镇……
甪直古镇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一座与苏州古城同龄,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华夏水乡文化名镇;古镇位于苏州城东南,是吴中区的东大门,北靠吴淞江,南临澄湖,西接苏州,东衔昆山,不远处恰好正是烟波浩渺的太湖水域,几千年下来就那么缘分地承受着渔米之乡的氤氲、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当年费孝通先生来过以后大笔一挥,写下了“江南水乡第一镇”几个大字,还是很贴切的。
来过不少江南风的古镇古村,大凡凭水而筑,临水而居,比如南浔、西塘、周庄,比如诸葛村、芙蓉村、前童村,也许大同小异,这是游客们的普遍性看法:有水,就有各种造型的古朴而俏丽的桥;也就有民居,就有街铺,就有名目繁多的特色小吃和民间工艺品。
我比较好奇各地不同的生活习性和方言口音,分类考释,相互拿捏、比较,从中便可以大体探寻相互之间流淌在历史尘埃里的人格差异、民风民俗,久远时间里形成的他们不同的姓氏、宗族和家风所导致的生命征候和现实价值。
你就不能不寻机走进这儿的屋檐和门厅、天井,同这儿的人们聊天、说说笑话,最好启发他们讲讲祖上的故事,从他们口里了解他们的经历或者日常品味,或者爱好和情怀,哪怕就那么一点点儿地融入这里的生活,也比走马观花式地走遍了整个苏南、领略所谓的魅力水乡强的多,有趣的多。
这里的民风飘荡着知足常乐的闲适,从软语轻声里可以感受;夹带着古老而朴质的耕读品质,从街坊邻里相互传承的民间故事里可以体验;也虽然有远离宏大历史纵横的偏居一隅,但依然分明地从语辞的丰富层次、音韵的有力递进中考察到期间跳动的时代脉搏。我想,这就是古镇、古村相互区别的深沉缘由了。
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里指出:地理和气候是决定一个地方和区域最根本的因素。我寻思,这无疑也决定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采取哪种方式生产和生存下去的能力、本事,于是自然地就赋予了应有的言语、民俗、历史和品格。据此我可以给甪直之地人文特征界定为:软语之乡、耕读之家、品德之群、规矩之业。
我们常常为自身或他人的存在而探寻,而迟疑,而追慕,力图求证应有的规律,其实它的答案已经在几十、几百、几千年的积淀里包含着,只有用心发掘就不难发现,从而阐释并抉择未来前行的路。个体如此,组织或机构也应当如此,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不到两个小时行程的匆匆脚步,敲打着花岗岩铺就的规整石板路上;轻轻划动的船家木桨也似乎留痕在我的心款,正如逾古而来的声声晨钟、阵阵木铎,保藏着优雅和宽容。商家大部分都是和颜悦色的、友善的,参和着盏盏小吃,听闻着支支评弹,似乎正替我丈量出那历史的圈圈年轮和民俗民风的生动而饱满。这就不能不令人陶醉了!
河水渐渐暗浓起来,映衬出白墙黑脊的淡漠;日色将晚里,却反照出一层霞光,也影照出我即行回归的路,带着温软的水之节拍、曲之韵律……
20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