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也会患上抑郁症,而且,4年,准确的说,四年半。
那是相当痛苦的日子,如今康复后,却不过是一段云淡风轻的往事。
“我曾经是班上最被看好冲击高考市文科名次的人,我也暗暗欣赏着自己在文科上的天赋,满怀豪情壮志,但在生病的那一刻,一切都毁了。”
“教科书上,几行字,普通人一两分钟就可以搞定的一段话,我需要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去琢磨,去努力理解,却可能还是停留在开头的一行字。”这不过是支离破碎生活里的一角。
一名患者曾如此描述抑郁症带来的巨大生理折磨:“严重时,死亡对他们来说就是诱惑,像一个香甜的馒头,想马上吃掉。”
而于我,死亡就好像空气里的风,随时可来,毫无预兆。
所以,在康复阶段看见卡伦·霍妮的书时,我才会在图书馆一个人泪流满面,因为终于有人,终于有人清楚地告诉你,你的身体,你的心理发生了什么,终于有人牵着你的手陪你一起,从黑暗可怖的心理迷宫,走出来。
抑郁症患者要解决自己的心病,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的情况,唯有了解,才有从漫漫黑夜中重见阳光的可能。
而这本书,对于健康的人们来说,也是了解抑郁群体的良好渠道,了解,在你不知道的角落里,有这样一部分人,在努力地拼尽全力地活着。
02 抑郁的种子
抑郁最初的种下在童年。而一旦种下,可能潜伏至青春期爆发,也可能人到中年才爆发,总之,可潜伏数年。
孩子是人类生理发展阶段中,最敏感的阶段,也是他建立对世界认知的最初阶段,所以,也是最脆弱的最容易被伤害的阶段。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无数次被伤害的时刻,它发生的悄无声息,多年以后,对自己进行心理分析时,我才知道,原来如此。
那时,还在读小学一年级。
比我大5岁的姐姐身材颀长,而我小小的个子自然看起来像一个小团子,本是跟年龄相符的体型,却因为姐姐的对比,使得大姑和姐姐好长一段时间都说我跟猪一样,腿又粗,屁股又肥,也就是那个时候,种下了自卑的种子。
正是建立自我认知的年龄,再加上母亲的长期严苛教育,所以一个小孩子就这样真的认为自己腿粗,屁股大,是一个怪物。
所以,直到小学毕业都没有穿过短裤,所以,长期认知混乱。
同时,小孩子天生的敏感性让他们能迅速发现了环境中的伪善,虽然事实上,他们只能确定有一部分是假的,但仍然会引起强烈的不安与内心冲突,这可能是来源于他们的父母——父母在自己面前的行为呈现出一种矛盾状态。
这让他们内心感到非常的恐慌,因为父母是他们建立第一道人际关系的人,是他们潜意识模仿学习的榜样。
父母的矛盾状态直接转变为孩子内心的矛盾。顺便说一句,这再次强调了必须尊重孩子的人格,与他们商量家中的事,解释自己的行为,他们并不理解社会规则,但他们知道你是否虚伪,是否尊重他们的人格,即使这只在潜意识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为了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为了在这个恶毒的世界中继续活下去,他们开始无意识地用自己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不断地探索各种各样的应对办法。
而随着他们发展的不仅仅是应对策略,还有在人格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性格倾向。
而这些倾向就是作者卡伦·霍妮所说的“神经症倾向”。
表现出亲近他人(顺从型)、抗拒他人(对抗型)或疏远他人(疏离型)三种人格之一。也可能彼此交错,但一定有一个主人格主导。
看起来好似耸人听闻,他们就如此轻易地埋下了种子。
但正如《童年的消逝》的作者所说,儿童之所以为儿童,是因为他们的事情局限在这里和现在,用芒福德的话来说,是“此时此地”。
这意味着他们没有过去,没有可供判断的经验事实,价值依据。
也意味着他们真的是一张白纸,是一张疯狂接纳外界信息的白纸,你与他们的所有接触,都会在他们的生命里打上深刻的印记。
他们,就是如此的脆弱。
03 顺从型人格的悲哀
取三种人格中的顺从型人格来具体介绍,因为它在人群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你在自己身上或许他人身上或许可以发现这些典型特征:
第一,明显地表达出对喜欢和赞扬的需求,可以说所有“亲近他人”的特点都有所体现。
你可能会认为这难道不好吗?
分辨是否是神经症患者的特征时,最重要的不是表象,是他们背后驱使他们做出行为选择的根本动力。
在这一点上,他们与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普通人喜欢他人,才选择亲近他人,喜欢跟人的良好互动,这会带来天然的愉悦。
而神经症患者并不如此,他们,不喜欢他人。事实上,在他们内心深处,别人皆虚假和自私,那些人到底会怎样,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的关心过。
但这一点,或许他们自己也从未了解,因为,这全是无意识的发生,也因为,一旦揭穿,他们的人格基础或许将毫无立足之地。此时,巨大的恐慌和绝望将席卷而来,黑暗将真正把他们淹没。
所以,他们必须如此,也只能如此。
第二,在感受到别人的不满或是碰到争论和竞争等情况时,会选择逃避。
可能表现为只要碰到错误或者是遭到明显的批评或攻击,他第一时间考虑的不是自己用不用因为错误而羞愧,也不管批评到底有没有根据,还不在乎自己到底应不应该受到攻击,而是第一时间选择认错,把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
也不管面对什么样的攻击,他都选择了回避;
就算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坚持;
明知别人是不对的,却不敢指出来;
明明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却不敢那么去做;
明明有自己的想法,却不敢去追求;
一个可以被随意凌辱欺侮的人,孤独地站在那儿,从不曾了解到自己用以缓解内心冲突的方式,多么严重的伤害了自己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多么容易生出怨恨,他也是人啊,怎么会没有呢?但他不能,不能像普通人一样发泄,他懂的手段只有一种——压抑。
但不幸的是,他越是压抑自己对于胜利和复仇的迫切需要,就越容易对外界妥协和顺从,而对待外界越是如此,他便越是需要更大的精力去死死压抑住这疯狂的内心需要,如此往复,生生不息。
所以,他非常的脆弱,但同时他也非常的自私,无意识的自私。
他可能总是喜欢用软弱、孤立无援、卑微、可怜这样的词来形容自己。因为当他单独待在某个地方时,就会感觉自己像是一条失去了方向的小船或是失去了教母的灰姑娘一样,一种真实的无助感就环绕在身边,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这种无助感将会被他当成一种手段,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或是进行自我防御:“因为我的软弱和无助,所以你的爱、你的保护、你的谅解都必须给我,而且你还不能抛弃我。”
而这种自私也会在他的感情观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懦弱无助的我根本就没办法一个人生活在这个满是敌视和威胁的世界上,那实在是太危险了。”
“所以,为了回避危险,我必须要找一个最爱我的人(他或她)来保护我。”
“这样的话,因为他理解我,甚至在我不说出要求或进行解释的情况下,就把所有我想要的东西都带给我,那我岂不是就什么都不用去争取了。”
“如此看来,我的软弱也并不是坏事,因为我有他的喜爱,也有他可以依赖。
“虽然我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主动的欲望,但也是有变得很主动的可能的,前提必须是为了他,或者我做的事情,是他要求我去做的。”
“只要我找到爱人,那我就不再是一个人了,自然就不用再忍受这种煎熬。到那时候,准备早餐、工作、看日落等现在看起来非常无聊的事情,都将变成很有趣的事情。”
“我一点都不自信,觉得自己在能力、魅力和天赋上都比不过别人,甚至在努力完成工作之后也感觉是运气好,没有任何光荣的感觉,要是再让我做一次的话,谁知道我还能不能完成。”
“我这种没有任何优点的人,那些真正了解我的人肯定不会喜欢。当然,我也有可能让别人高看一眼,前提是我能找到一个喜欢真正的我,也非常重视我的人。”
有时候,我们一直等一个可以全身心接纳自己一切的人,或许就是出于这种不愿意从内在改变自己的自私。却把这种感觉加以美化,称它为真正的爱。而其实,它只是经过美化的自私罢了。
书中完整而深刻地再现了,神经症患者如何一步步在错误的思维基础上,诞生出保护自己的错误的生存手段,又如何被这些手段毁灭的全过程。
他们,在自救中,绝望越来越深。
直到终有一天,被绝望吞噬。
但他们,毫无办法。因为在他们生病的状态下,去采取的一切自救措施,都终将带他们去往地狱,因为,构建大脑思维最基础的,犹如地基一般存在的基层思维就已经错了。
他们以为他们能够活下来,好好的活下去,以为能看到洒满阳光的天空,所以,他们固执地,坚韧地,满怀绝望,又带着微弱希望的,与自己战斗,但他们,永远都不会打赢这场战斗,他们永远不知,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役。
输掉的,就是他们自己。
但也正是如此,一旦找到内心冲突的根源,用拿出以命相搏的勇气面对自己,认识真实的自己,对真实的自己承担责任,那么,一切都将会被逆转,改变将宛如奇迹。
在书中,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对抗型,疏离型人格;
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幻想出的理想化人格;
营造出来的和谐假象将对他们产生多么消极的影响,即冲突得不到解决的后果;
这些后果又是如何造成他们的人格衰竭,如何带领他们一步步走近绝望的深渊。
全书看完,如果是生病的人,将对自己的状态会有更透彻的了解,健康的人们也会对这一群体有更深刻的理解。
生病的你们,终于会被深深地理解,而健康的人们,相信你们观看完,也不会再说“你坚强一点就好了”“你别那么脆弱”“我懂你们,心情不好而已”。
最后一句话,送给生病的你们。
“不屈不挠追求的人,就不是不可救赎的。”——卡伦·霍妮摘自《浮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