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简书上,我极少更文。懒病犯了吗?不是,我看书去了。
如果说在简书上开始码字,是我重新扬起“写”的热情,那么参加读写训练营则是“读”的起航。如今人人一机在手的时代,谁人不读?那一篇篇10W+都是大众读出来的,何来“起航”之说?我说的“读”,是和写作相关的 “读”。
阅读是写作灵感的另一个源头。通过阅读不仅可见世间万象,也可积累素材,更可以学习作家们的文笔和技巧。读和写,相伴相生,一个都不能少。
简书的签约作者中,我对尹沽城有一个特别的印象——他读了很多书。我想了解他的读书痕迹是怎样的,书是如何影响他的写作。于是我参加了读写训练营,由此读书的视角变得宽广。
1.
读书的两个视角,一在“整体”,二在“局部”。从整体视角去看全局结构、人物的构思和配合,以及情节的跌宕转承;从局部视角去看细节,去学文笔。
对于文学类书籍,我以前关注故事情节,关注它是否好看。然而想提高写作能力,止于故事表面却不够。
打开一本书,当自己有了“整体”阅读的意识,就要好像站在高处,一边看,一边体会整个小说的全局、构架,局部之间的铺成和过渡。把握全局,就能看出一本文学书的骨架。逐渐练习和积累整体视角,学习在写作中构架文章的结构,打造文章坚实、紧凑的骨架——它透着文字的聚合力。
《活着》这本小说我看了三遍。第一遍是看完电影后觉得意犹未尽,找到原著过把瘾。体会是除了好看就是感动。后两遍是带着疑问“余华为什么会把这个故事写得那么好看?” 去阅读,试着去拆出小说骨架。这时我才看到,尽管这本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福贵艰难的“活着”,但整本小说实际上有主线和辅线互相支撑。一是小说主体福贵和命运之间相生相息的关系,另外一条线是“我”——透过旁观者的眼睛和感悟来反映为“活着”而“活着”的乐观态度。尽管小说跨越四个时代,但情节上却未见断层,主人公的大悲大喜汇于流畅而又紧密联系的结构中。
我也带着了这样意识阅读了毕飞宇的《玉米》,看到了小说笔下主角和配角的配合,直接和间接描写的奥妙。
对于文章的局部阅读,看细节、看文笔这一点,我在阿诚的《棋王》和老师讲解的《永远的尹雪艳》中体会较深。
细节很能刻画场景和人物,它传神。我们都感慨作家的白描精彩。“白描”就是简单写直白的文字吗?错了,这看似简单却透着功力。白描恰恰讲究动词、名词地精准使用。应用准确字词就会产生画面感。“准确”可以让读者“感同身受”,言尽而意不止,扩大读者的空间。看完《棋王》中棋赛那部分,我总想着一场棋怎么就写成了“华山论剑”?噼里啪啦地在电脑上敲了篇车轮站的读后感,从场景、动静参照、人物方面初浅分析一通,算是回答了自己的提问。
小说家们已经练就了妙笔生花的武功,汉字堆里寻寻觅觅的小白怎能把这些精湛的字词、句子、手法放在脑子里?——读经典,输入!高质量的输入才有绝妙的输出。
2.
“读经典,所有关于写作的疑问都可以在经典中寻找答案”。
我读经典的时光主要在学生时代。工作以后的阅读比较集中于专业类、实用类和网络热文,对于经典作品涉及很少。书单,虽然能吸引我的注意,可我并不想做一个书单的验证者,我更在意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书。
在训练营中,写作的讲解都以经典作品为范例,涉及各类文学体裁。我更愿意把有限的时间用来看看这些非流行的文学书籍。看作家们怎么写开头、结尾,怎么立意,怎么构思。读经典,对于一个理工背景,现在才开始写作的小白来说,拓宽了文学的面。“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在老师分享见解的同时,我们也会脑力激荡,从独立思考中收获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从2月底,读了毕飞宇、阿诚、海明威、福楼拜、沈从文、白先勇、汪曾祺、鲁迅的作品。我感受到了网络文学和严肃文学之间的差距——经典非常的耐看,回味再三也不觉寡淡。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自己的读书喜好,这不仅仅是单纯故事喜好,而是有辨识度的。比如《活着》,读了三遍,而《许三观卖血记》一遍都没读完就放下。因为我不喜欢大量的对话——它直接,节奏感强,但也压缩了读者的思想空间。我更喜欢《活着》边读边体会的感觉。可是读海明威的《杀手》,其中的对话却弥漫杀手的冷峻,扣人心弦。
我相信每个读者有自己的个性,在阅读中可以扑捉自己感觉,读出品味,读出自己的文学嗅觉,而这些会直接影响写作的能力。
3.
读写不分家,将“读”的收获持续通过“写”来实践,这种转换经过多多练笔将会从有意识的运用变为自然输出。无论是走哪一条文学路,多写,写得好,是必须的!
多写重要,练好基本功也重要。标点符号、的地得、动词、名词、形容词、长短句运用,全都体现出文字功底。在我交的为数不多的作业里,老师从文字的基本功、故事情节、逻辑,文章立意等各方面点评,分享着自己的看法。我相信文章写得多会有进步,收到反馈进步会更大。因为反馈会让自己感觉到在写作路上不是瞎子摸象,并获得启发和方法。
写作是孤独的,有时候像身在文中,有时候又像一个用笔记录的旁观者。但当喜欢写的人聚在一起分享就不孤独。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写作经历、体会,自媒体写作方法和各大平台的风格,竭尽所能地让大家了解现有的写作生态环境。内容平台百花齐发,爱写的作者们是想遍地开花,还是找一个或者几个精耕细作?流量文学和严肃文学,如何选择?这些亲身经验对于帮助思考自我写作方向、建立自己的空间,值得学习和借鉴。
两个月的训练营里不打鸡血,但是让我沉浸在一个读好书、写好文的氛围中。越读,越想读;也希望自己越写,越懂得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