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思,我个人认为,担忧而不停地思虑着。
有的人白天干活,在没事的时候,忧思会潜入你的脑袋里,让你想象自己最担忧的事情。
有的人晚上休息,在浅度睡眠之时,忧思会躲进脆弱的细胞中,让你饱受痛苦的折磨,仅仅挥之不去。
到底想着什么呢?让我来细细为你分析。
工作中,一位老师记忆力不好,但是每一天却很认真努力,等到来年开学之季,自己就开始焦虑重重。这时候忧思已经在大脑中开枝散叶,如同心智图,慢慢像周边延伸,也似生气的章鱼哥,舞动着自己一只只黑漆漆的细长的软滑滑的脚,想想都可怕。因为想到开学要讲一堂公开课,校长和老师们都会坐在教室后边去听课打分,然后将所有老师排队计分,这直接影响着自己的脸面和工资,而年龄越来越大,记性越来越差,新颖的教学方法又很难领会,设计困难百倍。“这可该如何是好?”潜意识一直在不断地提醒着自己,以致在睡眠过程中,因得不到解决而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在梦中或是清醒中,演绎自己编著的故事,要么是讲台上自己去如何讲课,领导老师们如何去评价,要么是因为哪个环节没有讲好,被狠狠地批评训斥了一通。这些幻想出来的痛苦的时光,可谓是一种煎熬。可以简单来说,那就是想不开。为什么中医或是理疗师在为你诊断之时,会说你肝郁积深,心思过重。会告诉你心胸开阔,自然舒畅。可是又有几人像这样呢?人呐,莫过于明明知道应该怎么做,却总是做不到。似乎是一个被情绪控制的傀儡,由不得释放自己,拥有一个豁达大度的心胸。
当然,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应该想到解决的办法,也就不至于陷入痛苦的忧思之中。例如,自己写的稿件自行保管,不要外漏给别人抄袭的机会,这样做到了安全性。其次,领导也不是那么自私的人,真正明智的领导是不会那样做的,所以不必担忧。如果你真担心会有一个“出类拔萃,与众不同”的领导,那你也不必将自己辛苦打拼的成果交由他来处理,免得付之东流。再如,你担心自己讲课会出问题,何不在白天空暇之余去认真备课,遇到困惑请教别人,查阅网络,从中汲取用用的方法去解决每一环节的困窘之处。备完课,不放心,可以让学校责任心强的领导去审阅以下,一个有责任担当与业务能力强的领导应该是不会拒绝你的诉求。除非,这位领导只是摆设。
除了工作,我们日常生活也会有诸多不顺心的事。
交际,也是我们遇到的一个难题。会说话,生活美滋美味;不会说话,精神总受打击。如果自己天生没有这方面的优势,那建议你多学习这方面的素材,察言观色,实在不行,就保持沉默。一个沉默的人往往比经常不会说话而说错话的人要强很多,至少不会惹火上身。
以上是作为成人所忧思的事情,我们在遇到同类事件时,多宽慰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心情也会多份愉悦。
那么作为一个孩子,他们又会有什么事情令自己烦恼不安?
我们都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当你遇到孩子的贪玩,不要抱怨自己为什么生了个这么不争气的孩子,而是要好好想想怎么循循善诱,合理调配自己的学习时间。
孩子们喜欢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聊天,吃饭,玩耍;喜欢寻找自己喜欢的游戏,并深陷其中。有些成人沉迷游戏,工作懈怠,更何况是年幼无知的孩子。他们或许是因为压力,或许是因为游戏更能激起浓厚的兴趣,愉悦自己的生活。有些孩子在学习方面困难重重,压力过大,也没有兴趣。而在游戏中却没有人认识自己,用喜欢的网名,在游戏世界中实现自我。即使输了,也没有人会当面批评自己,对于队友的指责,会在屏幕前骂上几句释放自己的情绪,这样心情也能舒畅些。不会有太多的压力,不会因为学业不佳而失去自信,不会遭受亲人异样的目光而丧失自尊。
当我们面临孩子贪玩玩游戏时,可以以理服人,告诉他们长期盯着屏幕对身体的影响,诸如,辐射对眼睛的伤害会影响视力,先慢慢地减少玩的时间,把学习时间和玩耍时间规划好,不要以粗暴的语言来对待孩子,否则适得其反。再与他共同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以贬低自己来表扬孩子,鼓励给父母讲一讲,夸他真了不起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以此强调学习收获让大家也能够受益。给孩子“小老师”“小大人”的称号,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该放下身段就得放下。
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也应该规划时间,在孩子学习时不要总是看抖音,电视剧等以影响孩子的注意力。相对书本来说,大人都觉得妙不可言,更何况我们的孩子。
同学之间,少不了摩擦,处理不好,内心积怨越来越深,无暇顾及听课,偶尔会发现写纸条,骂同学。更严重的是忍无可忍,动手打了起来。矛盾也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如果不是一种快乐的享受,而是痛苦的折磨,有谁会勇于面对这残酷的现实?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要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体会他们的苦楚,思考如何解决这些疑难,让孩子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例如,由于A同学不小心碰了B同学,B同学便以为故意对自己挑衅,于是骂了一句。这伤害了A的自尊,如果A为弱者,忍气吞声。如果A为强者,就会还击。一来二去,矛盾激化越深,总有一天会爆发到忍无可忍,而动手一搏,输赢似乎不是重要的结果,而是在动手的过程中,情绪尽情的发泄。我们不能客观总责怪先动手的那个同学,而是从动因寻起,找到激化矛盾的源头,解决它,双方自然可以谅解。其实,许多时候,多一些“对不起”,“没关系”的话语,以宽容别人的过错,自然不会有这么多的争执与烦恼。我们经常说“祸从口出”,那些克制不了自己嘴巴的人,往往是激发矛盾的导火索。
所以说,平息自己的情绪,多一份谅解,和善整个交际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