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教学很难,难的是一种思维。估算在计算上是很简单的,但是对思维上的要求很大。同时,要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孩子对估算的感悟会好一些。
以往教学实证表明,孩子会精算,能快速的精算出结果,对估算也是一种干扰。孩子内心很是疑惑,明明可以用简简单单方法判断出来的问题,为何还要这么复杂呢?一会儿大估,一会儿小估,还要用式子表示出这样一种思考过程来。 比如,下面这题:
教材编排的意图是:当孩子能精算的时候,孩子能计算出结果比500元多,可以判断出500元不够。但是,这样一来,虽然问题获得了圆满的解决,不过没有培养估算思维。因此教材精心安排在孩子还没有学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这个节点上。
不过,现实总是这样,部分孩子由于各种缘由,会计算三位数加三位数。因此,教材的可以安排,多多少少有点不适用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也为了更快的进入到估算的思维中去,我把题目改为:手机要3□□元,电风扇要2□□元,你认为教师要准备多少钱呢?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步子迈的很小。手机要3□□元,你们说说老师要准备多少元好呢?孩子很是聪明,老师要准备399元。因为,手机要3□□元,最多就是399元。老师准备了这么多钱,就随时能买走这部手机。不管手机是3百几。老师进一步说到:“399元,太复杂了。三张一百的,还有九十,关键还有9个硬币。我干脆带……”一生抢答到:“老师带400元,最方便,也保证不会尴尬……”
看来,这一小步把孩子引导正确的思维上来了。顺势给出上面的问题:手机要3□□元,电风扇要2□□元,你认为教师要准备多少钱呢?
孩子答曰——手机准备好400元,电风扇准备好300元,最好准备400+300=700元。然后,把题目改为手机要386元,电风扇要274元,问教师准备了700元,够吗?
我们可以列式为386+274= □元,然后要把这个得数算出来吗?孩子答曰,不用。因为,我们只是判断700元够还是不够。通过把386看成400元,274看成300元,然后400+300=700,可以判断出700元够。因此,是不需要计算386+274= □元的。
当题目改成500元够吗?孩子依然是这个思维。看来,又是一节自我比较满意的课,现实会这样呢?等批改明天的作业才能知道效果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