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与马克思》
老公的公司组织出游,他离开的时候,我发现刚刚7点,然后起床洗漱,打开电脑。
第一次看《玛丽与马克思》是在大学时期,剧情的细节已经记不太清,只在当时给我留下很特别的感觉。
刚好今天我一个人,就重新看了一遍这个电影,先大致说下剧情吧。
8岁的澳大利亚小女孩玛丽因自己额头屎黄色的胎记而有些自卑,爸爸是少言寡语的茶包厂工人,母亲有些嗜酒如命,还有些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她孤单一人,渴望有兄弟姐妹,而外公的话则暗示着她是父母们酒后乱性的结果,也许两人并不相爱,只是奉子成婚罢了。
一次意外,玛丽在邮局的一本美国黄页上看到了许多美国人的名字,她觉得很好奇,于是决定给其中一位名叫马克思的美国人写信。
马克思是犹太人,44岁的他没有朋友,独自一人居住在美国纽约,是一名亚斯伯格症患者,简单的说就是神经发展障碍。
当他收到玛丽的来信后,吓得不轻,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减轻压力(站在椅子上咬着手指头拼命呼吸),马克思觉得自己平衡的生活被打破,但他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朋友,于是他很快就给玛丽回信并解答了玛丽的疑问。
两人在来往的信件中收获了友情,并在彼此的安慰和开解下相互依偎取暖。
玛丽渐渐的长大,而她额头上屎黄色的胎记却一直是她的心病。于是她攒钱做了手术,祛除了额头的胎记。但是她发现就算没有胎记,也依旧不能如愿变成一个受欢迎的人,她的心情跌入底谷,写信给马克思说“也许爱并不适合我”,而马克思则直接寄给她一块写有“love yourself first”(先爱你自己)的糖。玛丽在父母相继去世后,听从了马克思的建议,抛开了压抑的自己,对暗恋的男孩敞开心扉,赢得了爱情。
结婚后的玛丽,为了更加了解和帮助自己的这位朋友,在大学里研究精神病症,并以马克思为案例写了一本书,受到广泛关注,就在新书发表前,玛丽将样刊邮寄给了马克思,并在首页写着“希望能早日治愈你的疾病”。
马克思对此很生气,他一直以来最好的朋友竟把自己的“性格”当作精神病症来研究,她和外界那群愚蠢的人一样。
他拔掉了打字机上“玛丽”首字母的“M”邮寄给玛丽,以示愤怒。
玛丽这才发现自己的行为深深的伤害到了朋友,她停止了新书的发行,向马克思道歉,却再也没有收到马克思的信件。
打那之后,玛丽意志消沉,用酒精来麻痹自己,渐渐的,丈夫也离开她了。绝望之下,她却发现自己怀孕了,她打算结束自己的生命,结束宝宝的生命。
这个时候,马克思的包裹到了,他愿谅了玛丽。
马克思意识到玛丽只是一个普通人,是不完美的,就像自己一样。玛丽正在经历的,也许正是马克思年轻时经历过的一样。
马克思说“我曾经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他们是我们的一部份,我们必须得适应他们。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我很高兴自己选择了你。”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唯一的朋友。”
马克思作为一个“不正常”的人,一直以来传递给玛丽的都是生活中的积极因素,他不认为自己病症是一种折磨,相反他在其中得到自己的人生快乐。
最后的最后,玛丽带着宝宝来到美国纽约看望马克思,却发现马克思已经与世长辞,他表情安详的躺在沙发上,电视里播放着他们最爱的动画片,天花板贴满了玛丽给他的所有来信、画和照片。
玛丽坐在马克思的身边,抱着宝宝,伸手握着马克思的手开心的笑了。
故事看到结尾,又哭得一踏糊涂,马克思的一生在外人看来是“不正常”的,但是这种“不正常”是在以一种什么样的行为准则做为标准呢,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教养的遵循着社会准则,我们努力表现的和“正常人”一样,可是依旧很难得到快乐,而相反的马克思在这种“不正常”下却圆满了自己的一生。他用一生经验教会玛丽爱自己,拥有一颗爱的心,你才会得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