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末,孩子没回来,老公说老家的暖气得试水,反正也没事,就和他一起回来玩儿了。
我从孩子高三4月27日开学前,25日返城到现在,这么长时间,今天是第一次回来。
这是我们的家,也是我们疫情期间避难的港湾,给了我们一个安全,密闭空间。
当时离开这回城里的时候是四月份,那会儿北京的天还有些冷,院里仅有的绿色,就是几行孩子栽着玩的小葱,还有两棵新买的还没发芽葡萄秧,也刚种上没几天。
这一走就是半年多,从春节入住,我们这里的生活经历了严寒,暖春,隔空对话一个盛夏,深秋,再回来已过了立冬。
到家,发现右边窗户下栽着的两棵葡萄秧藤叶繁茂已经爬上了墙头,现在尽显秋景,大多数叶子由绿变黄,有的卷边了;孩子姑父后来栽的葫芦秧也已开花结果,十一期间他们一家人回来采摘,带走了一些,说是画葫芦画做工艺品能卖钱。多余的葫芦就堆在了墙角,大大小小的还有不少。
左边窗下,老公在我们走后买的月季花已经长得有半人高了,天气变冷,花期已过,但还有几只绽放的花朵还在勇敢的挑战着,很是鲜艳。
一、曾经的回忆
以前只是知道在这个村子有这么一座宅院,潜意识里这是老公的小时候的家,里面装满了他小时候的故事:他和他的弟弟,妹妹的在父母膝下承欢,尽情玩耍……。
现在这是一处农村宅基地上建起的一座独门独院的农村小院。由一座二层小楼的正房,左右厢房和正门组成。
这里原来是一个破旧不堪的小院,正房有随时坍塌的危险。以前家里穷,孩子多,除了吃饭,家里仅有的钱都给孩子们上学交学费了,家里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却一直就是有一处宅基地,一座土砖房。
公公,婆婆都去世许多年了,在那个年代,能够忍得住贫穷,坚持让孩子们读书,认可“知识改变命运”的家长真心不多,小姑子,小叔叔们后来因读书,接班等方式离开了农村,也都在县城,城里安了自己的家。
老宅在最初一段时间是出租给在村里打工租房的外地人的,因为是危房,怕出危险,就让人家走了。
后来房子一直空着,我老公,孩子二叔偶尔谁有空就回来转一圈看看,房子漏雨,换块瓦,铺层塑料布,院里积水,疏通下水道。我和孩子还有孩子小叔一家都住城里,一般也就是在清明扫墓才回来,孩子姑姑身体不好,又是嫁出去的姑娘,回来就更少了。
这些年,家里老人虽然没有了,但我老公做为长兄一直都在努力的维持原状。他的意念里,他家的几个孩子和别人家不一样,父母不在了,兄弟四人照样关系和以前一样好,他想保持这个平衡。
为了维护老公心中的这份神圣感情,我也一直在努力,他那边认为“长兄如父”,我也尽量争取“长嫂如母”。
在我们结婚的这20多年间,兄弟几个齐心协力,先送走了母亲,老父亲;后又互相接济,彼此都买了房,接了婚,有了娃。
老公这个兄长真的特有哥哥的样子:他比双胞胎的弟弟,妹妹才大一岁,从小他就带着弟弟,妹妹玩儿,他们俩有事谁都不找爸爸、妈妈,都是哥长,哥短。后来又有了一个比他们小七岁的小老弟,我老公更是疼的不得了。老公帮他们从来不惜金,也不惜力,有自己的肯定少不了他们的。现在这哥儿几个都是四五十岁了的人了,对他这哥哥的依赖没减反而更增了。
他在几个兄弟四人中有绝对的权威性,妹夫和二个弟妹也都特信服这个大哥,啥事都是哥说咋办就咋办。
这的房没盖好之前,老宅破旧没法住,家人之间还是要多聚聚长联络才会亲。 每年但凡过节,放长假,如:五一,十一,春节,我都会主动招呼,老公的二弟,妹妹,小弟全家来我们县城的家聚会。
每次聚会,我都会特别早的起床做准备。 从收拾屋子,到买菜,做饭,收拾碗筷我做得很到位。
我老公喜欢热闹,愿意他们兄弟四人在一起。我也比较享受自己在厨房忙碌,回头看他们在客厅聚在一起聊天的场景,一片温馨。
我老公和他弟弟,妹妹聊天时经常悄悄说,家里这些都是你们嫂子自己准备的。我的付出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我累点,心里也是美的,真的,挺感动的!
二、盖房
记得大约三,四年前的清明节,孩子们回家给父母扫墓,回来在一起吃饭时,老公和他弟弟,妹妹说,他想翻盖老家的房,老家的旧房一直都是他的心病。
他想做的,我就会默默支持。他快乐,我也开心。
盖房这事在很久之前,兄弟几个也提过,只不过以前那会儿大家都没钱,现在大家的经济实力比以前也都好多了,于是老公就又重新把翻新老宅的事提起来。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有赞同,有反对,四家人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经过几番的磋商,最后还是由我老公,“王家老大”拍板,这房,必须得盖。理由有两个:
1、老房太旧了,有随时坍塌的可能,家里四个孩子,三个是儿子,盖不起房?会让村里人笑话;
2、人工服务费暴涨,盖房成本越来越高,如果现在盖房成本还能随旧价,明年费用肯定大涨,太高以后就可能盖不起了。
以现在哥几个的现状, 如果是一家自己拿钱盖房,现在的市场价位,肯定谁都盖不起,但要是几家一起集资建房还是可行的,可谓:“众人拾柴火焰高”。
这样就开始了第一步,筹划
分工合作:
1、我老公负责找建筑队商量方案,确定开工具体事项;
2、四家都各自去筹资,交钱给孩子姑姑管。俗话说:姑奶奶当家,不偏不倚。
3、二叔,小叔负责找风水先生打听可“动土时间”,农村都讲这个老理儿,来图个心里踏实;协调邻居签字,农村盖房需要前后左右邻居都同意,得在白纸上签字,这也算通知人家一声,盖房肯定会打扰一下,请多包涵,如果日后有矛盾,也好说话;等邻居都签字后,白纸再拿到村里,村委会审核盖章后,这家才能施工。
长话短说,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房子终于盖好了。我老公又开始联系装修,他们哥几个谁有空谁就回家看着工人干活,缺啥随时买。
等暖气,卫浴,家具,厨具,电器等都置办齐了,也就到了19年的10月。
家里烧地暖,买的是二手八成新的泵机;卫浴,厨具,电器是京东商城陆续刷卡网上采购的;家具是专门开车去三河家具城买的;窗帘是在街上做的,当时临近过年,好些外地人都提前走了,为了我们家的窗帘,这家夫妻店的两口子又多呆了两天。
这次盖房,男人们都是好样的,有担当。我们女人在家,负责后勤,照顾好孩子。人多力量大,每个人都在努力,为了共同的目标。
新房装修,进家具肯定有味,为了屋子能健康环保,我老公和孩子二叔,姑父几个人都轮着回家开窗通风。
19年的春节在一月底,二月初,新房入住时间定在春节。我老公带着弟弟们不知把卫生搞了多少遍,拖地,擦桌子,家里的是地暖,家具是木制的也适当补充水分。
一楼客厅是中式的一一三沙发,茶几,对面是玉兰翠鸟的电视背景墙,东西对称的四个房间,南边是卧室,北门东是书房,西是健身房。上二楼的楼梯在里面,楼上结构和一楼一样,在楼梯下面放了一套茶具桌椅,一把主座,四个侧凳,最里面靠墙放了一个条案。
为了增加绿色,老公特意从家里搬了2盆绿植虎皮剑兰做装饰,我也买了一个特别大的四季平安“福”字挂在楼梯扶手上,悬在条案正上方,一进门就可以看见,特别喜庆。
小弟结识书法名家,人家借着春节,送了家里一副字,“家和万事兴”,挂在一楼大厅。还有一张红底黑字的“福”挂在餐厅了。
二楼客厅还没有选好家具,就空着呢,空间很大特适合孩子们玩耍,白墙上挂的风景图片是孩子小婶同事送的,有点欧式风情—原野油布画。
能在老家新房过年, 大家都特别开心,既然准备在老家过年,便分配任务到各家,分别置办年货。
1、二叔家买瓜子,花生,做饭的佐料;
2、姑姑家买海鲜水产品;
3、小叔家买肉,水果;
4、我家负责米,面。
很快,东西准备得差不多了,我老公单位又发了驴肉,牛肉,羊肉。其中,羊就一只半,据说总共得有150斤的。幸亏冬天天冷,肉把家里冰箱堆满了,院子里还放了好几大纸箱,就是这些肉足够多,保证了我们疫情期间的供给,孩子们在疫情期间一点没亏嘴。
三、新房入住
春节前期,就说有疫情,疫情那会儿还主要在武汉,谁都不曾想后来会发展到那种特别严重的地步。
春节回家前,就说有疫情,谁都没当回事,外地同事都该回家都回家了。但单位领导因为是北京人,四十多岁,经历过多年前的北京封城,提醒湖南,湖北的注意安全。
我们都在北京城里或县城,老家在村里,回去只是路程问题,开车,坐公交都行。
只是孩子小婶是河北承德人,这些年一直是家里老人进城在给带孩子,这次放寒假,除了她小叔,小婶在城里上班外,老人就带孩子回老家了,春节前几天,孩子小叔和我老公一起回家打扫卫生,她小婶回家看看父母顺便把两个孩子接回来了。
2020年春节,我们四家人热热闹闹的聚在了一起,踏踏实实的过了一个热闹的春节除夕之夜。
难得春节放假,平时大家都忙,聚一次也不容易,现在老家弄好了,吃饭,睡觉,洗澡都没问题,喝茶,读书,看电视随意,呆着挺舒服,谁没事都想多住几天。
本来,我们孩子面临高考学习紧,本来打算初二就回城里,孩子本来都和同学约好了去学校复习的,结果疫情来了,到处都封村,封路,我们无奈只得滞留在村里,这就是应了那句老话:“下雨天,留客天,我不留,天留。”
大家都说,这房盖得好!未雨绸缪,老家的房子已经盖好,我们并且已经入住,关上门,就与外面隔开了。
春节,农村讲究请门神,贴春联,粘福字 ,挂灯笼,一通忙活整个宅院,显得红红火火!
正房总共上下二层,8个房间。本来是要一家两间的,后来觉得不好,就改为一家一间,大的孩子2个一间,这样,就分配出去6间。余下的2间,一个书房,一个活动室。
看过电影《大宅门》吗?我们就在自己老宅新房里开启了“大家族”的生活。我老公开始就想“二奶奶”,事无巨细,都亲力亲为,可算是“呕心沥血”。
一大家人的 合计13口人,一天的三顿饭,还有收拾屋子,打扫院子,他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这人呀,只要心情好,自己愿意做的,干多少都不累。
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北方的冬天也不是特别的冷,在天气好的日子,中午阳光普照,院子里很暖和。
中午一大家人吃完饭,各自回屋,孩子们拿着几根木棍在院里过家家,谁没事的就在门口聊会儿天或者二楼阳台晒晒太阳。
老公喜欢把大铁门打开,做在院子的大门口门边的椅子上,嘴里吐口烟,手里拿着烟,弹弹烟灰,转着身子,看着房间内的人影里晃动,看着孩子们在院里玩耍。我和孩子小婶在厨房收拾碗筷,聊着天,有时往门口看看,按孩子小婶的话说,看,我哥像不像门房的老大爷。
………
“武汉封城了”,每天电视都在播报疫情,原来病例多少,新增多少,死亡多少,政府指导进度如何………
老宅新房四四方方的,保护着我们这群人,虽说疫情的严重性让人揪心,但政府国家领导人的态度又让大家放心,感恩生活在这样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
我从初四就开始居家办公,后来,她小叔,小婶也开始居家办公,孩子们开始在家网上学习。
后来,孩子的二叔,二婶,妹妹和姑姑家的姑父,姐姐因为工作,学习的原因回县城的家了,我们一家三口,她小叔家四口,和她姑姑一共8个人,我们组成了新的组合,在一起度过了相当一段时间2月、3月、4月。
早饭开始大家一起吃,我老公起的早,他把早饭做好了,就在厨房门口喊,吃饭啦,大家就从各屋出来到厨房吃饭。后来,他也上班了,就做好了,去上班,我们谁起床了,再热着吃。再后来就谁有空做,谁做。爱吃的吃些,不爱吃的自己再弄点。
中午饭,晚饭还是大家一起做,一起吃,有时候我和我老公有时我和孩子小婶,有时我和孩子小叔,也有时孩子小婶和我老公。
有段时间,她小婶和她妈妈经常视频聊天,说我们是在一起混着过日子,老人凭着自己这些年的经验和她闺女说,合久必分,你们就会自己做自己的,分开吃了。
老人的经验不一定都对!
在这几个月里,我们大家都努力的在抱团取暖,过日子。
四、美食分享
在家的日子里,除了工作以外,厨房成了家里人喜欢呆的地方,难得有时间做做饭。
中午饭谁有空谁做,不做饭就刷碗,大家都很自觉,孩子姑姑身体不太好,做饭基本不用她,她自己就有时候帮忙刷刷碗。
家里一个人,两个人饭不好做,大锅饭不难,适当加大些量就可以了。
有难度的是,你做的饭,一大桌子,得大家爱吃,剩的少,才算成功。这就需要想办法提高厨艺了。
以前在家,每天忙着工作,除了周末在家吃顿饭,基本都是叫外卖,下橱房的时间太少了。现在,要想吃饭,只能自己动手。
家里蔬菜,肉换着花样炒,换着花样做,主食不能总吃面条,米饭呀!在这期间,我们就换着花样给孩子们做吃的,来满足孩子们越来越高味蕾。
我们跟着视频学会了蒸包子,做懒龙,跟家里老人微信学会了炒栗子,做花生碎。
太有时间了,这样每天研究吃,谁想到过,不用工作,能有这样的专门研究吃日子?
姑姑身体不太好,这些日子也被我们学习做饭的热情感动了,把自己放了许多年的做油饼,炸麻花也手艺也那出来秀了,吃得大家肚歪。
大家最期待的是晚餐,老公每天下班回来都会买好多东西,进厨房做大餐。炖牛肉,烤羊排,猪肉大葱饺子,家里侄子8岁多,男孩长得微胖,特别能吃,那饭量按她妈妈说的: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老公每天回来,他都会立刻跑到厨房:“大爷,今天晚上吃啥好吃的?”得到回复是,红焖羊肉,就会一楼大厅,二楼楼梯出大声通知人家,声音巨大。
吃饭时,就另一种表现了,像只贪吃的小猪,不抬头。吃饱了,抹抹嘴,和大家说,我吃饱啦,大家慢慢吃,就跑了。
一天一天过去了,冰箱里的肉吃完了,开始吃院子里的纸箱子的肉,每天大餐不断换新,顿顿有肉。
有次孩子们在二楼阳台玩,邻居家烤羊肉串的香味漂过来,孩子们找大爷形容那味道……。
没几天,我老公就买回来了木炭和烤炉,羊肉,刷酱佐料,在自己家院里开烤,又让孩子们兴奋了好几天。
老公单位离家不远,他得去单位上班,但有独立办公室。疫情期间,属于看家护院状态,工人们都没回来上班,当时的情况单位也不敢让回来。
基本上一天的青菜,饮用水都是我老公负责,我们在家等。这种感觉变成了每天的期待。好像是一群小鹰等一只老鹰归巢:怕出事,紧张;等回家,渴望。
后来,疫情逐步缓解,小弟也出去采购了,女人在家。感觉回到了原始社会,男人狩猎,女人在家。
五、武汉解封
到后来,大环境又好了些:
1、我和她小婶也开始出门买菜了;
2、姑姑想家,不再足和姑父,姐姐视频,孩子爸爸把她给送走了;
3、孩子们开始出门上街玩儿了;
4、高三,初三的孩子该复课了。
我们4月26日回城了,离开了我们居住了三个多月的家。
六、结束语
在疫情期间这里给了我们一个封闭、安全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将亲情得以升华,彼此包容,彼此付出。
在我们走的当天,她小叔的岳父、岳母过来帮她小婶带孩子了,两个孩子在我们走了以后,每天都在和姥姥,姥爷分享每天,妈妈,大妈给做的啥好吃的,姑姑炸的油条,大爷炖的牛羊肉……
这些日子,我们一直都在一起吃饭,做饭的人总在随机组合,除了孩子小叔小婶自己有点夫妻小内部矛盾外,基本都是和睦相处,没啥冲突。
孩子姥姥一直都在夸“大哥做的好”。
疫情虽然可怕,但却给了我们家人难得的相处机会,这样的日子,以前不曾敢想会有,估计以后也不会再有了。
因为疫情,给老人放了一个长假期,让老人在老家呆了几个月,现在家庭的现状就是,年轻人赚钱,老人帮忙带孩子,这边退休,那边上岗。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了,9月份小孩子们也开学了,家里就没人了。
我老公单位离得近,他有空就回来转转,偶尔也会住一晚,二晚。
孩子小叔家在这住的时间最长,城里家的日常生活的东西差不多搬过来了一大半,现在人都回去了,东西太多带不走,只能蚂蚁搬家似的,再一点一点开车往回运。
七、回忆小结
时间过得飞快,2020年的11月份了,天气变冷,城里暖气试水期早过了,这次回来,我老公的目的也是给家里的地暖加压,试水。为过冬做准备。
第一次疫情从发生到现在,在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国内控制得非常不错。
现在复工,复产!村村,镇镇原来的临时岗撤了,铁栅栏挪开了,车通了 ,人们已经基本还原了原来的生活状态,下地干活,坐车上班。
现在国外疫情严重,每天都还在有大批病例出现,弄得人心惶惶。
不知第二波疫情啥时候来,估计来,大家也不会再在这个家呆如此长的时间了。
希望疫情能控制住……
世界疫情早除,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