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说太高、用功太捷
《传习录·答顾东桥书(2)》原文:来书云:“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传,影响谬误,未免坠于佛氏明心见性、定慧顿悟之机,无怪闻者见疑。”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又未尝讲究其详,遂以见疑,亦无足怪。若吾子之高明,自当一语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谓“立说太高,用功太捷”,何邪?
文中:“明心见性”是禅宗的主张,意思是:让自己的心底清澈,看到了自己的真正的性情,就成佛了。
“定慧顿悟”是禅宗修养功夫。“定”,去除心中杂念;“慧”,明白事物的道理;“顿悟”,突然之间明白,一念成佛。
全文的意思是:你来信说:“只害怕先生的学说立论太高,下功夫去实践时太方便简捷,学生们互相传承时出现谬误,难免会陷入佛教的明心见性、定慧顿悟的禅机中,也难怪听了先生学说的人会产生疑惑。”
我对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学说,是就学者的本心要在日常事物中体察、探究、实践、落实而言的,实实在在下功夫,其间可有很多阶段、很多积累呀!这正与佛教的定慧顿悟相反。听到我的学说的人本来没有做圣人的追求,又不曾仔细推敲我的学说,所以会心存疑惑,也不足为奇。像你这么聪明的人,自然会对我的学说一点就透,却也说我的学说“立说太高,用功太捷”,这是为什么?
所有的人都试图找到一种思想的方法,用这种方法既可以看清遇到的所有问题,又能正确处理。中国的先贤们,还有外国的哲学家、思想家们都做了很多尝试。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于直白则有失偏颇,过于抽象又未免玄奥。事情在他们的脑海里越想越复杂,以至艰涩难懂。所以那些浅尝辄止的人会产生“立说太高”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不能从“立说”中拓展开去,使得“立说”不敷使用,“用功太捷”也就是必然了。
王阳明讲究“知行合一”比那些主张“先知后行”的人已经进步不少了。然而,还有人产生“立说太高,用功太捷”的感觉,足见“立说”之艰难。
王阳明的困惑在于明明已经脱离了孔教的轨道,却还在使用孔教的许多概念和思维。这和黑格尔明明在否定上帝,却开口闭口说上帝,是同样的。这种不得不采取的做法,也使得其学说真有些“立说太高,用功太捷”了。有什么办法呢!
一时之念,不知对不对,权且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