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厕所里刷微博,刷到了袁隆平老爷子去世的消息。我讨厌这种毫无征兆的突如其来。我点开了热搜,短短的几行字却有着打碎屏幕的冲击力,我点了个赞,看着赞数以万为单位的每秒增长,心和成都的天一样阴沉郁闷。我准备退出微博,飘了一眼消息的发布者,新浪娱乐,我愣了一下,走出厕所,看到了成都阴沉的天。我看到室友也在看这条热搜,叹了口气,我知道肯定很多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虽然他们不一定在上厕所,但有可能都在玩手机。我是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情绪的人,特别是在悲痛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文字是苍白无力的。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习惯性的看热搜下的评论,看同学的朋友圈和QQ空间,希望能从他们的文字中感受到力量。同时我也不喜欢将自己的感受发表在社交平台的人,因为我怕出错,我怕我的感受不能迎合每个人的价值观,虽然我也知道没人真的在意你在说什么,但我还是小心翼翼,像便秘的时候拉屎一样。
没过多久,我手机里弹出了辟谣的消息,说袁隆平老先生在医院接受治疗,逝世系假消息。我又打开微博,点进了热搜,发现之前那些有关宣布和悼念袁老先生逝世的新闻都被删除了,在辟谣新闻的下方,全是庆幸和骂声。我大致了解了整个事情的脉络,先是CGTN发布的逝世新闻,然后新浪娱乐将其推上了热搜,之后各种媒体都争先恐后报道,直到辟谣出来后,所有关于袁隆平老先生逝世的新闻都被删除了(大致是这样的,具体可能不太准确)。
我看到好多人都在骂CGTN,因为他好像是第一个发布该消息的媒体并且第一时间发到了外网,这确实该骂该受到唾弃,但我觉得有些人骂得确实过分了。你可以骂他没有良知,没有职业操守,是垃圾媒体,但你骂他妈死了,总归是说不过去。俗话说,罪不及父母,祸不及妻儿,这件事跟他妈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不清楚说这话的人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博取眼球还是心中真是愤怒,但确实是偏激了。现在的媒体,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的呢?为了抢个新闻首发,为了获得流量和热度,其他的全然不顾了?我脑海里有这样的画面,一群记者扛着摄像机,拿着话筒,等候着病房内外的任何风吹草动,一听到“病危”两字,便立马发挥联想开始撰稿,将自己联想处理后的新闻发了出去。这哪儿是记者呢?分明是拿着镰刀的催命死神。我发现现在的媒体都喜欢联想,比如说拍到的只是某某明星之间的普通聚会,硬是被他们说成两人幽会,有恋情,目的仅仅是为了博人眼球,赚取流量。我对于这样的新闻是免疫的,他们是不是情侣,男方是否出轨了,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顶多成为我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我也是个喜欢联想的人,经常会通过蛛丝马迹展开联想。比如说,我觉得小张喜欢小刘,小王和小汪之间感情破碎了,这些我都没证实过,可能只是因为我经常看到小张和小刘坐在一起,小王和小汪俩人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所以我展开联想有了上述结论。在某种程度上讲,我和一些媒体是一样的,一样的不负责任胡说八道,但又不一样,我的听众只有我身边的四五个朋友,但他们的受众却是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我说的八卦可以不负责任,但他们的新闻必须要求真实。
我朋友们删掉了之前发在QQ空间和朋友圈的哀悼消息,取而代之的是庆幸。我也很庆幸,庆幸自己不喜欢把感受发在社交平台上,不然以我这敏感的性格,一定会为此尴尬一整天。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们是不是对于这个世界太过于信任了,缺乏对新闻、消息的质疑和辨识。对于最开始的袁隆平逝世的消息,可能没有什么人会质疑他的真实性吧,只是感到震惊。谁又能想到它真的就是假消息呢?因为这是一个大新闻,可以牵动全国人民的情绪,所以才会有后面的辟谣,假如只是一个无关痛痒的小新闻,辟不辟谣的话就无所谓了。那我们过去接受的信息中又有多少是真正能够相信的呢。所以对于新闻和消息,我觉得在最开始还是要保持一个观望的态度,直到确认了,板上钉钉了,才可以完全相信。
中午13点07分,袁隆平逝世,这次没有人来辟谣了。我又得知吴孟超院士也于今日去世了,我写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