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肇建与名由考据
会龙寺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初名陆家庵,后因地理特征更名:寺址位于南汇五灶港,三面环水,民间传说“雷起群蛰间,现群龙汇聚之象”,故改名“会龙寺”,成为六灶、三灶、祝桥、盐仓四镇百姓及盐商祈求平安兴隆的信仰中心。
近代兴衰与重建历程
1990年现状:历经战乱与文革破坏,仅存土地634平方米、建筑286平方米,被政府列为佛教活动点。
戒宝法师复兴:2001年,闽东净土宗僧人戒宝法师驻锡于此,主持重建。工程分三期推进:
一期(2003年):地藏殿、三千佛殿、圆通殿
二期(2006年):大雄宝殿、东/西厢房
三期(2008年):天王殿、钟鼓楼、山门及放生池。
建筑格局:传统轴线与现代创新融合
三进中轴布局
1.
第一进:山门 → 如意桥(跨放生池,锦鲤成群) → 天王殿(供奉弥勒菩萨与韦陀护法)
2.
第二进:大雄宝殿(核心建筑,位于二层,一层为念佛堂) → 左右钟鼓楼对称
3.
第三进:三层功德堂(设无障碍电梯,墙悬千余祈福牌匾)。
侧翼配置
东侧:圆通殿(观音菩萨三十二化身)、财神殿
西侧:地藏殿、三千佛殿(供奉小型金佛矩阵)。
突破性设计
电梯应用:功德堂安装观光电梯,为上海寺庙首例,便利老年信众。
生态融合:放生池与庭院古银杏(非保护名录树)构成禅意景观,秋季金叶映殿。
零商业化实践:免费政策的三大维度
1.
门票与香火:永久免门票,入寺赠三支清香。
2.
午间斋饭:每日11:00-11:30提供免费素斋。
3.
养老慈善:寺旁设“会龙养老院”,收留孤寡老人并提供诵经共修空间,践行“慈悲济世”教义。
社会意义:成为上海罕有的无商业香火、无功德箱压力的清净道场,被媒体称为“佛门净土样本”。
宗教活动:净土法门与年度法会
日常修行
以净土宗念佛法门为核心,每日晨钟暮鼓,僧众于念佛堂持诵《阿弥陀经》。
年度盛典
念佛报恩佛七法会:戒宝法师主持,邀请全国高僧开示,信众集体闭关念佛七日,超度先祖、祈福国泰民安。
佛诞日法会:释迦牟尼诞辰日举行浴佛仪式,开放公众参与。
社会功能:从信仰中心到社区枢纽
市集共生
寺前广场每日有本地农户摆摊售卖新鲜蔬果,形成“寺-农”互助生态(如南汇水蜜桃、草头干)。
公交站点“会龙寺”位于南六公路,南新专线(南汇大学城→上海火车站)经停此站。
自驾游客可使用寺外免费停车场。
开放时间:全年05:00-17:00(16:30停止入寺)。
交通路线
地铁:16号线至野生动物园站 → 换乘浦东59路至宣秋路宣梅路站,步行500米。
自驾:导航“会龙寺停车场”(南六公路与会龙村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