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孩子是我们生的,理所当然的要求孩子听我们的,但更多的时候我会思考:我的决定就一定正确吗?我的做法是否真的是为了他好?
今天看到一个故事颇有感触,分享给大家看下。
有一次,意大利的当代哲学家、心理学家皮耶罗•费鲁奇带他的儿子去家附近的广场玩耍,他希望他的儿子能到处跑跑,能和广场上的其他小朋友玩到一块儿,但是他的儿子完全不按照他期望的那样去行动。
其他的小朋友,有的玩滑梯,有的荡秋千,有的踢着球,有的坐小木马,每个人都快乐的交着朋友,四处玩耍着,唯独费鲁奇的儿子只跟爸爸在角落玩火车游戏。
费鲁奇并没有因为别人总是用异样的眼光时不时的看他和他的儿子,而阻止儿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玩耍,他毫无保留的投入了儿子的游戏,然后他感受到了儿子创造火车游戏的乐趣,同时也获得了儿子的信任。
很多父母会试图通过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子对孩子来说太不公平,孩子需要过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父母的生活。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我现在不强迫他学习,放任自流,他因为学习不好而生活不好来责怪我怎么办?
对这个问题我是很无语的,你怎么就知道你孩子以后过不好了呢!我从来不这么认为,因为我笃定:我对他的期许始终有个框框在那里,而如果我任由他发展不设限,亦不与任何人作比较,他定能超出我的预期期许,比我想象的优秀太多。
我有一个同修师兄,她暑假在寺院帮儿子报了一个短期出家班,她就跟着其他女众一起禅修。寺院讲究放下,所以去了寺院便不再是母子关系,而是同修师兄。
有一次,她儿子刚做完功课,满头大汗的,小孩子又饿得快,急冲冲的就去斋堂吃饭,寺院吃饭是同一时间的,她看到儿子脏兮兮的就提醒一句:洗手再吃饭。
正好师父在边上看到了,不紧不慢的说了一句“多管闲事”,然后罚她五百个大礼拜(磕头)。
《心经》里讲心无挂碍,但我们凡夫人习气太重,执着太多,总是很难做到放下,特别是难放下对子女的执念。
当然,我这里的放下不是放任子女不管,而是要遵循孩子的内心,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而不是成为父母期待的那样。
日本的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先生说:
“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宇宙,它以无限的广度和深度而存在着。大人们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却了这一广阔的宇宙。大人们急于让小小的孩子长大,以至于歪曲了孩子内心广阔的宇宙,甚至把它破坏的无法复原。”
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是无穷的,可成人总是不能相信孩子,总是喜欢支配孩子的一切,却不知道在管控的过程中反而破坏的孩子原有的本性。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既不能不管孩子,又不能束缚孩子的天性,这其中的度要怎么把握是做父母一辈子要修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