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103万 用时:22小时
金庸先生的这部小说在武侠文学中的地位自不必川页君多言了。对于武侠,川页君更多的是从电视剧里认识的,对于书本则涉猎不多,屈指可数,在此之前,金庸先生的作品只读过《天龙八部》和《倚天屠龙记》,当年读《倚天》主要是因为太喜欢贾静雯版的赵敏了,要知道当年正在高三紧张的复习中呢;然后,就是黄易先生的《寻秦记》和《大唐双龙传》了,着实是大气磅礴、叹为观止。
近些日子,川页君涉猎了大量的历史类、经典文学类作品,虽然获益良多,如修习武学经典一般,但是也难免感觉有些乏味了,总是吃精致点心,偶尔还是想补充些五谷杂粮(当然,这里没有贬低武侠之意),所以想着看些经典的武侠调剂调剂。自然而然的,从金庸先生入手了,而自己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当属武侠启蒙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了,因此Kindle入手之(题外话,金庸先生的作品在Kindle上的价格着实不接地气)。
从小就听说,同时也凭自己阅读《天龙》及诸多文学作品的经验来看,阅读原著是最高的享受,电视电影终是太多创作者的个人感受,固化比较严重。因此,阅读书版《射雕英雄传》这件事情上,川页君还是有很高的阅读愉悦感的期待的。
可是,这种期待(武侠世界的幻想、侠义之道、武功的漫秒)的达成,并没有。相反,川页君则是更多的从历史和人物性格的角度去感受这部经典作品了。说实话,少了美妙的想象,是缺少了一些美感的。
然而,细思之,还是可以把握到这一体验的脉络的。
过了而立之年的川页君,在工作、生活、人情上的经历也不能算少了,对人性也好,对历史的积累也好,能够更加看清现实,也更加倾向于把自己放在这一立场去看待作品、感受作品。
首先,川页君在很早的时候,对于宋末元初的历史,对成吉思汗的认知就是源于这部武侠巨制。在了解到更多的历史事实后,包括对中亚的了解,就发现,除了叹服金庸先生对历史的熟悉以及驾驭历史的能力外,容易走入对历史事件的对应和甄别,而这容易影响读者对于作品的文学性和想象力的感受。
然后,以前对于中国的狭隘认识,会天然的认为蒙古人南下中原是侵略行为,是要谴责和反抗的行为,当年看电视剧时就觉得,大宋应该奋力反抗,众将士全国人民应该强烈爱国,驱除胡虏,也十分赞赏郭靖及一众南宋武侠人士的抗金情怀和行为。可是,这次看书,却在想:这些人太不自量力了,历史是不可逆转的,蒙古人是大中华的一员。仿佛站在了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去观察这个故事,再去看郭靖的行为就实在显得刻意了。当然,这也是文学的必要性和整个故事架构中人物的设计,本无可厚非。
再者,如果不考虑故事的趣味性和情节冲突需求,书中人物的行事和话语有诸多矛盾之处:比如北丐洪七公救了欧阳锋反遭毒手,一时恨之入骨,与除之而后快,可是真到了要杀他,却总是有各种借口,而且都是侠义借口,要知道欧阳锋也是作恶多端啊,为了最后的华山论剑也是一定要各种借口留下后者性命的了;再比如:郭靖误认为黄药师是杀了江南五怪的凶手,怒不可遏,不共戴天,一见面就要杀他,即使力不从心,然而在蒙古大营却效法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三次不杀欧阳锋,可是欧阳锋竟然是天下第一,着实有些牵强磨叽了。
不过在经历了诸多事情之后,冷清事故教会了我们,一分为二、黑白分明终究不是这个现实的世界,中间的模糊地带实在是太大了,比如我们会跟自己讨厌的人长期共事,虽然我们曾经多次暗里背里立志与之不相为谋;我们也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同样的人同样的事情做出完全相反的判断或行为,而我们自己总有一个说服自己的非常强有力的理由,这种心理支撑一直辅助我们走到现在,还会一直这样走下去。
要说成年人的正确打开武侠小说的方式,那就是:少一些个人经历的代入,多一些对故事的好奇心;少一些现实世界的照射,多一些唯美的想象和愉悦,听起来好像就是烂掉街的“不忘初心、做个归来少年”,此即正解!
经典武侠始终是经典武侠,无疑。
往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