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宣德年间,南昌府新建县有一对双胞胎兄弟。
老大叫张健,老二叫张康。
两兄弟虽是一胞所生,但是性格却完全不一样。
老大勤劳踏实,平日里种田放牛,闲时就照顾年迈的母亲,事事打理得井井有条。
反观老二却整日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
有一次,老母亲因脚滑摔了一跤,卧病在床休养。
可眼下正是农忙时期,老大说自己田里的活还没有干完,就嘱咐老二在家伺候母亲饮食起居。
没想到,老二听到大哥的嘱托,反而转身就要走。
他一边走,一边嘴里还嚷嚷着:“孔圣人曾经说过,孝顺父母,长者先,幼者后。”
老大听完,怒火一下子就上来了,生气的说:“张康,你有没有点良心,躺在床上的是不是你娘?”
老二撇了撇嘴,一脸不屑地说道:“那也是你娘,你可是咱们村有名的大孝子,好名声都让你占齐了,干这点活你倒不乐意了。”
老大一拍桌子:“你少拿话来压我,地里的活是我干的,牛也是我放的,你每天除了吃饭睡觉还会干什么?”
老二不甘示弱,提高了嗓门抱怨地说:“咱家的银子都是你管的,我什么都没有,谁知道你有没有暗藏私房钱,实在不行,咱们就分家,各过各的。”
老大心灰意冷的说道:“分家就分家!”
于是当天兄弟俩啥也不干,就在家认真盘点家中的财物。
其实家里就这点东西,没啥值钱的,无非就是一些零碎的生活用品。
厨房里的筷子总共有二十九根,兄弟俩一人十四根,最后多出来那一根用刀劈成两半,兄弟俩各拿一半。
香案上的蜡烛长短粗细不一,两人就将蜡烛熬成了蜡块再平分。
因为家里只有一口锅,所以干脆砸烂,谁都不要。
最后就是分钱,分到剩一枚铜钱的时候,干脆就将那枚铜钱给扔了,谁都不拿。
家里总共就三间瓦房,两人一合计,从堂屋中间砌一堵墙,每人各分一间半。
至于老母亲,兄弟俩每隔一日轮流照看,轮到自己,就让老母亲住在自己的半间房里。
最后,两人看到院子墙根还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竹子,兄弟两个人也打算分了,但当时已经天黑,于是兄弟二人就商量着第二天再分竹子。
次日一大早,兄弟二人来到了竹子面前,大吃一惊,只见昨日还郁郁葱葱的竹子竟然一夜之间全部枯萎,仿佛像是被火烧过一般。
望着竹子,兄弟二人许久没有说出话。
老大眼含着泪猛抽了自己一嘴巴,跪倒在地上说道:“竹子连根啊,它们听说要被砍断分开,立马就枯死了,而我们一母同胞、情同手足,却要如此绝情分离,我们连草木都不如啊!”
这时老二也哭了,跪倒在地上说:“大哥,都是我的错,我不该任性妄为,将所有的担子都压在你的身上。
还记得这片竹子啊,是咱们五岁时父亲带着我们种下的。
父亲是希望我们能像竹子一样坚韧不拔,四季常青。现在竹子枯萎了,但我们兄弟之间的情谊不能枯萎啊!”
两兄弟抱头痛哭。
老大说道:“好兄弟,正所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咱们去找娘认错去。”
兄弟二人来到了母亲的屋中,母亲却不见了踪影。
这一下可把兄弟俩吓坏了,母亲本就有病在身,不会无故外出,肯定是被他们昨日的举动给伤透了心,倘若母亲有个三长两短,那他们兄弟二人恐怕也无颜苟活于世了。
娘三个在山上抱头痛哭后,兄弟二人搀着母亲下山回了家。
打那以后,兄弟二人再不分彼此,尽心尽力的照顾母亲,家里田地都收拾得井井有条。
几年之后,院中又长出了新的竹子,兄弟二人也做起了小生意,因为价格公道,童叟无欺,生意越做越,大家中也殷实起来。
于是二人匆匆出门寻找。
有邻居告诉二人说,见到老人家,拄着拐杖朝后山去了。
最终两人在父亲的墓前发现了母亲。
当时母亲已经在墓前的大树上系好了绳扣,倘若他们再迟一会,恐怕就要和母亲阴阳两隔了。
当地的大员外得知兄弟两人孝顺能干,就把自己的双胞胎女儿许配给了兄弟二人。
自此以后,张家也渐渐的成为了名门望族,而老母亲在兄弟俩的精心照料下,一直活到100岁才无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