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有句俗言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用在当下,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当下的老人,或许受着进化的时代影响、表达的多样、抑或交流方式改变。不再满足絮絮叨叨、啰哩啰嗦,也不甘被人白眼、讨人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老人,理性程度走高,反思能力增强,听到的、见到的也多。即便内心有点啥纠结、也能通过自省排解,又何必自找麻烦。
现在的老人,独立性、自主性强多了,也少了求人带来的麻烦。再加上网络媒体发达、关注点也多,哪有那么多闲工夫,去扯没完没了的皮。所以老人话不多了,并不意味着傻帽、痴呆、无情、没意。而是挤出了交往水份,加重了相互交流含金量。改变了无效社交观念,人与人的互动,逐渐由外转向内。以前遇到啥矛盾、啥问题,都习惯从外部找原因。找过去、找过来,原因没找着,还憋了一肚子气。现在不同了,出现问题,先拿自己开刀,在自己身上找不是。即便是别人问题,也用不着吵吵闹闹、纠缠不清。涉及底线,该咋咋;鸡毛蒜皮,一笑置之,何必去婆婆妈妈。
老人话少了,并不意味着人的情感,也冷了、淡了。俗话说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霖”,很具生活哲理。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实例并不鲜见,那些看似鞍前马后、海誓山盟的铁哥们,只要遇到节骨眼,包管比谁都溜得快、撇得清。而那些平素来往不多,有价值认同、互信度的,往往会挺身而出。不仅仅因情感所致,更主要的是铁肩道义。
(本文插图街区随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