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是端午节放假,还是要说说这两天的状态。对于日更没有节日放假可言,这是每天必须完成的。
这几天没怎么看书,思考得也比较少。思考的少,自然感觉空洞。人是不能浮躁的,一旦浮躁起来,想收心就很难。也许是因为节日的缘故,想给自己心灵也放个假。把心放空,但真的放空了,又感觉患得患失。太难了。
所以自然就没有放空这么一事。只是允许想一想而已。
简书日更已经成为了习惯。一天不写,就浑身不舒服。为了让自己安心,还是硬起头皮,让自己写点什么。
也许这仅仅只是习惯,心还是没有安住的地方吧。也许还在寻找,是简书有这样一种可能性。而更多可能性应该还是文字。文字才是寄托。
只可惜,目前的文字还是太散。散落一地的文字,而我只是把散落一地的文字捡起来,然后拼凑在一起,至于这些文字属于什么,我并不知道。更多的时候,只是处于捡文字这样的状态。所以一旦停止,可能回到五百年前。
这就是这两天的状态,真的写起来,发现还是一片苍白。就是上面说的,没有思考,不仅仅生活是苍白的,连文字也是苍白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会说属于捡文字的状态。
此时,最有感触的就是,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是多么的重要。至少对我来说很重要,我知道这种敏感来自心灵的感受力。如果没有心灵的感受力,就像呼吸不通畅,这种感觉有多难受,我想每个人都应该能感同身受。
这是一个连锁的恶性循环。苍白的感受力,直接导致文字的苍白,主要表现写不出观点鲜明的文章,然后又容易进入碎碎念的怪圈。
不过,碎碎念已经体验过了,也仅仅只是体验一下。尽量让自己不要碎碎念,不然别人会以为我在念经。尽量让自己写出散文的感觉,正所谓形散而神不散。牢牢把握住这个“神”,一切都尽在其中。
如果不是这段时间比较忙,把“神”也弄散了,也不至于在这里找“神”。就感觉“神”散了,然后很难再聚集起来。当然这里的“神”和散文的“神”不是一回事,这里是指我写文章的感觉。
还好习惯提醒了我。不然这个感觉丢失了,我却毫无觉察。由此,我想到了什么是极致,我还有做一件事达到极致的程度。如果做一件事情达到了极致的话,感觉是不会丢的。
换句话说就是,在写文这方面,我还没有达到脱胎换骨的时候。
为了极致,我决定以后每天坚持多写点文章。就像运动训练里面的超量恢复一样,不突破极限,哪来的超量恢复?
我发现,只要文章写不出来,我就会用文字解剖自己。不知道这样的解剖对自己有没有一种认知的提升。但是我认为是必要的,不管有没有提升,保持对自己状态的反思,这是精神的需要。
当外界没有值得思维注意的东西的时候,我就转向内在。总要有一个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