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卫士 处理餐厨垃圾的好助手
日前,记者走进曹县王泽铺黑水虻繁育基地,亲眼目睹了黑水虻幼虫吃垃圾的场景。在一个简易的厂棚里,两侧各垒砌了两个水泥,一个存放着餐厨垃圾,另一个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虫子,它们形如蝇蛆,这就是黑水虻幼虫。刘杰拿起铁锹,铲起垃圾投放在虫池里,这些小虻虫不停地蠕动着身体钻来钻去,吃得正酣,并发出“沙沙”声。大约四个小时后,当记者再次来看它们时,大部分垃圾已经被吞噬掉,而这些小家伙的身体也随着进食增大了一倍。
种养结合 发展虻虫生态农业链
当记者还在为虫子的食量而感到惊叹时,已跟随刘杰的脚步,来到一个别有洞天的“后花园”。
在这里有一个10平米左右,用特殊塑料膜制成的密闭棚,里面栽种了几棵油菜花和一棵绿植,地上散养着小鹌鹑、芦丁鸡。棚的一侧,笼子里鸡肥鹅壮,菜园里大蒜长势茁壮。
“黑水虻不仅是自然界的清洁工,本身也是高蛋白的饲料。我们养虻虫的目的不只是处理垃圾,还利用虫子发展下游产业链。”刘杰滔滔不绝地介绍道,这个是简易成虫养殖棚,黑水虻成虫在这里面产卵,他们将卵取出用来培育幼虫去吃垃圾;虫粪可以当有机肥栽培花卉和蔬菜;而成虫死后,可以喂食家禽。这时,记者透过塑料膜,在绿叶上找到了黑水虻的身影,它们的外形很像苍蝇,但个头却是苍蝇的两倍。
刘杰把黑水虻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进行开发利用,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从而形成一个健康体系,成为一条环保生态链。这里不仅是黑水虻繁育基地,更是一个环保生态农庄。眼前这块规模不大、种养结合处处紧扣生物链的示范田,就是最好的验证。
逐见成效 小村庄因虫名气大
刘杰通过养虫名气越来越大,把王泽铺打造出了中国黑水虻养殖第一村。在这里经常会有外地人的身影出现,甚至还会有外国友人的身影,他们很多都是来寻访黑水虻繁育基地,来这里学习技术或寻求合作。
采访当天,记者恰好遇到了前来学习养殖技术的广东小伙黄传亮。他在广州开了一家食品加工厂,主要进行米粉加工。每天光工业废料就得有一吨。这些废料过去都是卖给养猪场,自己也能获得一部分收益。可是自从今年爆发非洲猪瘟以后,养猪厂关闭,废料卖不出去,堆积在一起无法处理,不仅影响了环境,而且给生产带来不便。他只得自掏腰包,花钱找人清理走。在他得知黑水虻可以吃掉这些废料的时候,只身一人过来学习养殖技术,专门用来处理生产废料。成本低,无污染,对于他们来说很适合。再学两三天,他将带着虫卵学成而归,帮他消耗掉每天都让人头痛的废料。
4月16日,黑水虻第79届虻链论坛成功在这里举行。当天,来自全国22个省市的黑水虻养殖专家、黑水虻产业化各领域的领头人、专注于三维循环农业开发的学者、养殖户等近百位虻业精英齐聚曹县王泽铺,大家围绕黑水虻养殖、产业化发展、绿色农业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吸引了近十家餐厨垃圾处理企业参与。活动的举办,达成多项合作,合同总值近千万元。
5月15日至17日,全国第十届芦丁鸡产业化发展战略高层研讨会暨第80届黑水虻论坛即将召开。
一路摸索 寻找创业致富路
谈起养殖黑水虻的初衷,具有“网络秀才”、“网络虫王”之称的刘杰,对昆虫更是有着不一般的情怀。正是因为他的执着,建立了自己的黑水虻王国,演绎着“垃圾变黄金”的创富神话,为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做出了杰出贡献。
1969年出生的刘杰,初中辍学后,一路在探索中创业。多年来,他先养兔,后养鸡,还养过蜗牛和珍禽,但都以失败告终。一次偶然的机会,不懂电脑的他开始和一位从事网络建设的朋友学习网络技术。由于学习能力极强,没多久,他竟独立做出了自己的网站,并创办了网络公司,挣到了一笔不小的家产,人称“网络秀才”。
刘杰在做网络的同时,时刻没有离开农业,他策划的网站也大多与农业有关,中国昆虫网、中国苍蝇网、中国合作社网等近百家行业网站突出的都是特色农业。2007年,他了解到,国外的专家教授研究发现,黑水虻可以用来处理有机垃圾,其幼虫中含有大量的抗菌肽、甲壳素、自然抗生素等高科技尖端物质。善于捕捉商机的他决定剑走偏锋,将养黑水虻当作自己今后的主攻方向。
说干就干,刘杰从国外买回黑水虻种虫,在家中辟出一间房子,作为养殖黑水虻的厂房,便开始了黑水虻的养殖实践探索。 其实,刚开始刘杰面对这些在养殖池里四处乱爬的虻虫也心有余悸,一见到它们就浑身起鸡皮疙瘩,有时连吃饭都没有胃口。但渐渐地他发现这些洁白的虻虫也没什么好怕的,时间一长,恐惧恶心感渐渐消失了。后来,他竟敢大胆地将手伸进虻箱,像呵护宠物一样,轻轻地抚弄它们,任虻虫在他手上爬来爬去,弄得他手心直痒痒。
然而在对工厂化养殖黑水虻测试中,由于品种差异,试验进行得一波三折,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来。经过两年多废寝忘食地攻关,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使产量翻了一番,完成了黑水虻家庭化养殖到工厂化养殖的转型。那一刻,刘杰激动得泪光闪动。
为了打开市场和销路,他利用自己在网络方面的优势,创办了中国黑水虻网、中国昆虫网,还开通了黑水虻和昆虫网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微信营销。一时间,刘杰养殖的黑水虻供不应求,给他带来了一笔巨额财富。
产研结合 “虻链模式”走向全国
在发展黑水虻的过程中,刘杰也在不断学习,了解掌握国家最新农业政策,并以此判断农业发展方向,分析研究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为此,他专门设立了研发中心,与各大高等院校进行技术合作,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化研发队伍,专门致力于餐厨垃圾生物技术无害化处理的研发。
为了实现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刘杰把黑水虻养殖的重心从专业养虫向专门处理餐饮垃圾转移,通过建立“黑水虻养殖→餐厨垃圾(畜禽粪便)→有机肥料→有机种植→饲料加工”循环农业模式,形成餐厨垃圾、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使其“变废为宝”。这样不仅环保无污染,还可以大大降低黑水虻养殖成本。
为了带领广大农民尽快致富,刘杰成立了曹县王泽铺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带领社员发展黑水虻养殖。随着虻虫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厂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刘杰决定异地建厂,扩大规模。由此,餐厨垃圾处置的“虻链模式”也开始走向全国。而他所创办的克迈拉生物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利用昆虫无害化生物技术,处理餐厨垃圾和畜禽粪便的环保农业企业。
勾画蓝图 打造王泽铺昆虫小镇
“黑水虻不仅能解决污染问题,还能得到大量的黑水虻昆虫蛋白,甚至产生千万乃至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刘杰说,黑水虻产业的前路光明,它的全身是宝,他们还利用研发出了昆虫食品、甲壳素、化妆品、精油等衍生产品。
尽管刘杰已经把黑水虻全产业链开发得淋漓尽致,但他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随着学习养虫技术人员的增多,为了让虫子吃上营养餐,他还研配出黑水虻吃的饲料,让昆虫养殖像养殖畜禽一样形成行业。
“我有一个梦想,要在家乡做一个昆虫小镇。”刘杰向记者透露,央视《特产中国》《昆虫王国》两个栏目,即将来他的养殖基地拍摄取景。下一步,在大力发展昆虫养殖的基础上,他准备建设“特种养殖历史博物馆”和“昆虫活体博物馆”,到时候将把2000多种昆虫展现给大家,让更多的人了解昆虫。王泽铺也将被打造成以养昆虫、吃昆虫、赏昆虫、用昆虫为一体的昆虫小镇,让这里真正成为昆虫的王国,成为曹县的生态名片,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融多种经济产业于一体的规模化、产业化农业企业的优秀代表和典型。一旦建成可发挥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一幅集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庄、昆虫特色项目等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画卷,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当地旅游观光,从而带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知识链接
黑水虻:又叫亮斑扁角水虻。腐生性水虻科昆虫,能够取食禽畜粪便和生活垃圾,生产高价值的动物蛋白饲料,因其繁殖迅速,食性广泛、吸收转化率高,容易管理、饲养成本低等特点,从而进行资源化利用,其幼虫被称为“凤凰虫”,成为与蝇蛆、黄粉虫、大麦虫等齐名的资源昆虫,黑水虻原产于美洲,目前为全世界广泛分布。
黑水虻一生周期只有30~35天时间,经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黑水虻刚从卵孵化为幼虫后的一周时间,是处理餐厨垃圾能力最强的时期。待幼虫成长到15天的时候,将会化蛹,破蛹成虫后进行产卵,交配后一次可产1000个卵。
黑水虻幼虫排出的粪便可做有机肥料,黑水虻躯体中含有大量的粗蛋白、脂肪、灰分、钙质、磷等物质,这都是家禽、家畜和鱼类养殖的良好饲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