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键词:变化、选择、状态、计划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你接下来看到的,只是我和你的一场建立链接的对话。
那么,我们就直入主题,从变化开始说,或者说——从害怕变化开始说。变化这个东西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中,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进行了错误的理解。潜意识中我们会渴望稳定,我们的目标也是追求安慰。因为漫长的演化路上,让我们在基因里刻上了追求安稳的种子。由于长时间的狩猎采集、朝不保夕,稳定的食物来源和住所,真的是让人无比渴望。所以害怕变化,似乎理所应当。
但,时间到了现在,如果你还在害怕变化,就面对了一个非常大的危机;因为,你害怕的将不是变化本身,而是不变化之后的被淘汰、被遗弃。
我想和你通过对话建立链接的目的,也是为了让你意识到这个问题——变化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不变化才是最可怕的。而我之所以用建立链接的方式来进行讲述,完全得益与我和《当一切改变时,改变一切》的作者的“对话”。他通过一本书和无数人建立了链接,我想通过我的这个节点,又会有很多人被链接进来。
接下来还是说说怎么能不去害怕变化呢?
多年以前当我第一次看到——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句话的时候,微微一笑,觉得是一句在逻辑上不能自洽的悖论。因为如果“唯一不变”的是“变化”,那“变化”本身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唯一不变”吗?如果是为了“不变”那还“变化”干什么?
后来渐渐的发现这句话不能用哲学思考来解释,只能用实用主义精神来运用。如果在生活、工作中遭遇变故,这句话可以很好的让你在变化面前表现的淡然,当然,前提是你已经明白这句话告诉你的事儿——变化是永远存在的。
也许你正在择业,无论这是你第几个工作,都要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就是你和原来的环境没关系了,需要进入一个全新的场景。这是你无论如何都会面对的,无法改变的“变化”。
也许你正在筹备婚礼,这看上去很幸福,但你的潜意识会提醒你这个变化压力很大——所以有各种逃婚行为。其实逃婚者也没办法,他们只是输给了害怕变化的本能。
这么看来,也就好理解了,无论你怎么逃避变化,随着时间的滚滚向前,变化都会源源不断。伴随这变化,产生了一个副产品——选择。选择这个概念你肯定接受过很多人的教导,也看过很多关于其重要性的宣导。但是我可以告诉你的是,选择本身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选择之前你的认知形态,也可以简单说——你的状态。
选择出现的时候,变化往往已经发生,或在发生的临界点上。如果你的状态是焦虑的,那选择就会盲目;你的状态是从容的,你的选择就会多了很多思考。也就是说,你的状态决定了你的选择,你的选择又决定了最终的变化。
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公式:变化质量=选择质量=状态质量。
最终,我们终于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到了核心问题上——状态。还记得我们一开始就说过的嘛?害怕变化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克服本能是最困难的事情。但是,也只有克服了本能的人才有可能去从容面对变化,因为,他们会通过自己的主动调整,找到最合适的状态。
我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变化,每当变化的时候,身边都会有人说:“这样太冒险啦“,或:“你为什么不骑驴找马?”我理解他们的好意,因为他们担心我在冒险,或担心我因为不慎的选择而朝不保夕。但是,只有我知道,我做的看似冒险的选择,都是经过在专业领域多年锤炼和深度思考的结果;看似不谨慎的决定,其实都是早有规划的人生。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梨·桑德伯格说过:“如果我早早的规划好了我的职业发展,恐怕我会错失现在的一切。”因为她要的是人生而不是职业,用规划无法打败对变化的恐惧,但用充分准备的状态,绝对可以战胜你的本能。
这么看来我们又需要完善一个能力——规划。公式需要变一下:变化质量=选择质量=状态质量=规划能力。这个规划不是职业规划那种看似可以规避变化的规划,而是在人生阶段可以成为指引的人生规划,那是一个大规划。
说到这呢,我就可以拿出具体的例子啦——德国军队。无论德国军队在一战、二战怎样战败,他们都是让人害怕的极具战斗力的战争机器。而德军的力量源泉就是德军总参部做的事无巨细的战争计划,例如一战的施里芬计划、二战对波兰和法国的闪电战和对前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这些计划都是做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然而战争一开始,计划基本就不管用了,因为会有各种因素打乱你的计划。
那为什么德国军队还是那么厉害呢?因为即使有变化,他们也有大的计划方针在,他们会知道整体的目标,并坚定的执行,同时他们也坚信自己的友军会同样努力执行。这就是计划的关键作用,它可以让你从容应对变化,变化发生了也会依然保持对目标的坚定,依然有辅助的框架可以利用,依然有小范围内可以执行的计划进行运作。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公式调整的简单一些:变化质量=好计划带来的好状态。
为了体现我们的主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短短两千字我就把这个公式变了好几次。这是不是就是一种不畏惧变化的精神呢?我觉得可以算,这是好状态给我带来的面对变化时的好心态。希望你也能有一个这样的心态来从容的面对这个变化的世界,和你要不断面对的变化。
最后,宁谢《当一切改变时,改变一切》,他给了我这篇文章的构思和表现形式;感恩兴隆大家庭,本文标题是兴隆企业文化的精髓;感谢得到APP,罗振宇给我提供了案例和金句。
——END——
我是削寒,非典型80后。现在只做两件事儿: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如果这个分享对你有用,可以关注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