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生活中,你是那个经常抱怨的人吗?【《曾国藩传》读书感悟(11/17)】
正文:
品味历史沧桑,阅读促进成长。欢迎来到《读传记,省内心 》。今天是4月9日,继续为大家分享《曾国藩传》。
本书破解了一个持续奋斗者的升级之道。作者张宏杰研读大量资料,形成这本简明的《曾国藩传》,让读者不用花太多时间,就能对曾国藩一生的成长历程有所了解,并从中汲取养料。
今天,我们共读第二卷《湘军崛起》第七篇,也是全书的第十一章。
《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
前情提要:慈禧主政下的曾国藩荡平何桂清集团,迎来官场上难得的顺境。他当然不甘于此,于是迅速制定进军计划,准备开始对太平天国进行全面反攻。
01.欲速不达,陷入困境
安庆之后,湘军下一个首要目标自然就是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这是最重要的一次攻坚战。曾国藩尤为重视,他布下四路用兵之策。一路由曾国荃率部直插南京,其他三路:多隆阿先攻下庐州,再向南京合围;鲍超先攻下宁国,再金兵金陵;最后一路则由安徽攻向南京。
然而,曾国荃用兵太锐,进军太速。其他三路均不如他快。或者被阻,抑或出现意外情况,没有一路能跟上他的节奏,一时间,曾国荃一部实际上成了孤军。此时他虽行军至南京城外雨花台,但因势力单薄,加之太平军调用李秀成一部前来支援,曾国荃随即陷入困境。
正所谓:天下无易境,大功克成之际,烦恼尤甚。
02.天京之战,历经磨难
曾国荃在金陵日日焦灼,曾国藩在后方的焦苦过之而无不及。此时的曾国藩再次展现他过人的战略眼光。他判断,太平军因人数众多,每日粮草消耗甚多,因此此次围攻不可能持续数月。于是写信给曾国荃,阐明此意,一则让他不要太担心,同时提醒他务必坚守足够长时间。
然而此时,湘军自身的军饷却出现了意外。江西巡抚沈葆桢突然截留了部分军饷供应,他是曾国藩嫡系,实在出人预料。原来,沈葆桢不甘只做附庸,他想建设自己的军队。这让曾国藩措手不及,倍感意外,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
事已至此,曾国藩只能积极调配其他资源。好在太平军意志力薄弱,此场战役持续了46天,终于以湘军胜利而告终。雨花大战后,曾国荃胆气复壮。他连续攻陷南京城外多个战略要地,认为南下南京,指日可待。然而事实再次出乎意料。他百计尽施,皆不成功。眼看三年已过,曾国荃精疲力竭,刚满四十,头发却已花白。
这也是曾国藩一生最痛苦的时期之一。战事的紧张,下属的作对,使得他彻夜难眠。但他很快调整自己,要保持圣贤之心,要借助不顺心的事来磨练心性,而不是空有抱怨。这也是曾国藩遇到困难时的一贯心态。
03.恩将仇报,彻底决裂
就值焦急万分之际,粮饷供应再次出现危机。江西巡抚沈葆桢此次变本加厉,中止了全部军饷供给,这经影响战事大局。曾国藩此次实在无法再忍,他上奏朝廷,历数沈葆桢的错谬之处。他说,不论从官场规则还是个人情分来看,沈葆桢的做法都是没有道理的。
此封奏折理由充分,曾国藩认为绝对可以获得朝廷的支持。然而事实出乎意料。中央选择偏袒沈葆桢。背后的原因是天下大局已定,朝廷转而开始对付湘军,沈葆桢恰好是用来制衡曾国藩的棋子。曾国藩意外之余,意识到来自朝廷的怀疑。
正因如此,他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谈到出处进退之道,大功告成时,他将会隐居山林,不再复出。
04.成大事者,必承其重
话说曾国荃一时拿不出进攻南京城的办法,焦躁不安,此时曾国藩多次写信劝慰他,让他放宽心胸,不要把得失看得那么重。曾国藩始终相信,太平天国何时能平,属于大尺度事件,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集团能够决定的。
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反复提到,凡做大事,环境因素占一半,人的力量占一半,当前所能致力的是把沟挖深,营盘扎好,整固军心,截断城内外接济。至于何时拿下城池,剩下的则交由上天了。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曾国藩虽有耐心,但朝廷却忍不住了。全国其他各地战事逐渐平息,唯独南京迟迟未破,于是命令李鸿章前往南京会攻。欲知战事是否由此逆转,敬请下回分解。
【个人成长践行清单】
“读传记,省内心”。看了曾国藩的成长故事,我们又该如何践行呢?
每日一问:日常生活中,你是个经常抱怨的人吗?
偶尔会对一些事情产生抱怨。
践行清单
-时刻提醒自己微笑、呼吸、慢慢来
-心头谨记有些事慢慢来反而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