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中的大暑

大暑,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处在三伏里的初伏,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最热时段,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由于闰月原因,今年的最热时段可能在立秋后一周。

由于高温酷热,潮湿多雨,雷暴、台风频繁,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在“无病三分虚”的时节,应遵循劳逸结合、静心安神、健脾益气、多法护阳的原则,顺应湿热难耐的天候,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食药粥、喝羊汤等,最大限度的护阳补阳,护胃补脾。

1、劳逸结合防中暑

在生活起居上,坚持晚睡早起顺天时,多摇扇、少空调,多洗热水澡、少冲凉水澡,多喝温开水、少喝冰凉饮。要劳逸结合少耗气,开窗通风防暑气,多喝开水护中气;避免高温作业防中暑,避免穿堂风防感冒,避免好(hao四声)冰镇防内寒

2、静心防“情绪中暑”

高温酷热,易动“肝火”,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无精打采、食欲不振等问题,这种“情绪中暑”对身心健康危害很大,特别对老年体弱者可能造成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甚至引发猝死。

要避免生气、动怒、着急等极端情绪,通过静坐、冥想、打坐,看书、写作,喝茶、聊天等方法,分散注意力,改变思维方式,力争做到“心静自然凉”。

3、合理运动防脱水

在运动健身上,利用早晚凉快时间段,以舒缓轻柔动作为主,力量强度为辅,防止中暑。所谓“夏练三伏”,不是让在每天最热的时候进行锻炼,而是在三伏天,仍然要坚持锻炼,不能因为热而成为不动或懒得动的借口;在不动也汗的当下,运动量要结合天气和实际,量力而行,但最好保持在平时量的85%以上;锻炼后,要及时补水,特别是盐分和矿物质,以维持电解质平衡,避免脱水。

4、祛湿利尿护脾胃

在穴位保健上,重点是健脾胃、祛暑湿。既可以按摩足三里、中脘穴,也可以刺激手部、耳部反射区健脾胃;既可以按摩承山穴、足临泣祛暑湿,也可以按摩复溜穴、地机穴温阳利尿;既要按摩太冲穴泄肝火,也要按摩内关穴安心神。

5、清淡少腻补脾胃

在饮食调节上,以清淡多维为主,少吃肥腻、辛辣、煎炸食物。由于此时肠胃消化功能较为薄弱,除了多喝水、常食粥、多吃新鲜果蔬外,还可适当增加清热健脾、利湿益气的食物,如苦瓜、苦菜、莲子、莲藕、西瓜、绿豆,薏仁、山药,冬瓜、荷叶、玉米,木耳、豆浆、百合粥、菊花粥等。让原本虚弱的脾胃少受伤害,通过药膳食物来补脾强胃。

温馨提示:绿豆汤要把绿豆煮开花、少放糖;冬瓜务必带皮煮汤,效果更明显。

更多健康知识,请关注拒套路、有温度、捞干货的公众号“平和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