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强烈的反差并不是例外。
美国有一群运动心理学研究者,收集了一堆奥运会赛事中领奖台上运动员的面部表情,然后请志愿者来打分,分数和喜悦度成正比,1分为痛苦,10分为欣喜若狂。
结果发现,银牌得主的得分最低,大多数运动员表现出的,是失落、悲伤与遗憾,而铜牌得主的平均分数居然与金牌得主相差不大。
从职业竞技体育的残酷性角度来说,除了金牌得主,其他人都是输家,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反常识”的情况呢?
这一喜一悲之间,其实彰显着人们在遭遇遗憾之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评估模式。
当决策失误,损失造成后,当事人在评估时,有两种思维模式。
第一种比较常见,是主流,叫“上行反事实模式”,又叫“如果”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当时我做出了不一样的决策或行动,那么结果会比现在好得多”。
在刚才的案例中,约翰森站在领奖台上时,肯定满脑子都是:
“如果我在最后冲刺阶段把自己再逼得狠一点,踩踏板时更用力一点,那么金牌肯定就是我的。”
而另一种思维模式呢,叫“下行反事实模式”,简称为“至少”模式。
与强调自己损失的“如果”模式截然相反,能够以“至少”模式来复盘自己决策的人,更多着眼于“在损失之外,我自己还获得,或者拥有了什么”。
比如在领奖台上,博尔吉尼的想法估计就是:
“虽然我没有夺冠,但至少拿到了奖牌,这对我来说,绝对是一件意外之喜”。
当然,这种比较并不能说明,当我们遭遇遗憾时,“至少”模式要比“如果”模式优越。
其实两种思维模式,是各有千秋。
简单来说,“至少”思维能给处于逆境,遭遇损失的我们带来更多的宽慰,但有可能让我们无法吸取教训,改善我们未来的决策与行动。
而“如果”模式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强烈的负面情绪,但更有可能转换成自我提升的动力,激励我们在未来做得更好。
所以,从这两种遗憾引发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细化推导出,遗憾情绪带给我们的三个积极影响。
1. 改善我们的决策
这个很好理解,也就是所谓的“吃一堑长一智”。
每当我们因为自己的决策行动失误而造成损失后,如果未来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往往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了。
2. 提升我们的表现
比如,美国西北大学的几位管理专家,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对象是曾经向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提交过研究项目资助申请的1000名年轻科学家。
当然了,有人申请成功,获得了资助,也有人落选。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从长远来看,那些未能获得资助的年轻科学家,反而发表了更多的科研论文,搞出了更多的科研成果;
很有点“知耻而后勇”的味道。
3. 遗憾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人生的意义感
在通过“世界遗憾问卷调查”接到的各类人生憾事里,有一则特别让自己动容,来自一个叫亨德森的人。
亨德森小时候,和父母一起住在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
每年冬天,祖父母都会来探望自己,顺便享受下菲尼克斯温暖的天气。
亨德森当时觉得祖父母又唠叨,又爱多管闲事,所以并没有珍惜和他们相处的时间。
直到自己长大成人后,亨德森才对此后悔莫及,意识到祖父母的一切行为,都是对自己的爱。
他甚至怀念说,祖母拥有精湛的烘焙技艺,她烘烤的草莓派,是自己吃过最美味的。
所以每当自己在吃甜食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拿来和祖母的手艺比较。
所以,为了弥补这种遗憾,亨德森决定,好好珍惜和自己父母在一起的时光,包括陪伴他们一起去旅行,教两位老人使用各种电子产品,建立家庭档案电子资料库等等。
不要逃避、否定遗憾。
因为在经历过失去、消沉、自我怀疑的阵痛之后,我们会变得更好。
阿博特是里约奥运会女子越野自行车比赛中,那位因为体力透支,在比赛最后阶段失去了领先位置,最终只拿到了第四名的运动员。
实际上,这场充满遗憾的比赛,还是阿博特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赛事。
这场失利,让身心疲惫的阿博特选择了退役。
但是,阿博特说,这场失败的比赛,给了自己一种全新看待自己的角度。
那种充实感和撕心裂肺的体验,也让她在退役之后的生活里,变得更加强韧,更有动力。
用阿博特自己的话说:如果你感到心碎,这表示你做了一件足够重大、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所以它值得你心碎。
你的生活如果有了裂痕,那么这些裂痕,也是光芒能够照进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