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天生就具有理解和表达的愿望和能力,尽管他们并不是一出生就掌握了语言。一开始,他们会用哭来表达需求,不同的哭声代表了不同的需求,饥饿、困倦、疲乏、疼痛的哭声都不一样。当他们感到满足的时候,他们会发出咕噜的声音。哭声,就是婴幼儿的“语言”。从6个月开始,婴幼儿进入“咿呀学语”阶段。在这一时期,婴幼儿完成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逐渐掌握语调和发出语音。在9-10个月时,婴幼儿能发出的声音就渐渐剩下日常听过的,未曾出现过的语音则会消失。
一岁的婴幼儿出现了某些姿势语言,这是表达性语言的萌芽,用手指指示是婴幼儿用得最多的一种姿势。这时,如果和他们玩“拍手”的游戏,他们会非常喜欢。他们的感受性语言也在不断发展。他们会用咿呀学语来回应成人的语言,开始理解简单的指令,开始懂得单个词语,开始有意识地和成人交流。
对婴幼儿来说,一个语音可以指代许多的物体。比如“nainai”可以指代身边所有的人和物。在12-18个月,婴幼儿在最开始使用词语时,会将每个词语和具体情境联系起来,还没有掌握词语的象征性,。但是到了16-24个月,婴幼儿进入“语言爆发期”,开始快速地学会了很多新词。这是由于婴幼儿语言学习具有“快速映射”的功能,即能够将新的词语和它对应的现实世界中的事物联系起来的能力。它的核心是快速形成新词语含义的假设,而这种假设是建立在儿童之前的有关于词汇和词类的知识,以及运用词语的具体情境的信息的基础上。婴幼儿接受到的关于他使用新词语的反馈能够帮助他判断自己假设的精确性和恰当性。这便解释了为什么婴幼儿这么爱说话,并要求成人积极回应的原因。
学会了最初的词语,婴幼儿开始尝试把词语组成句子。这通常是在18-24个月之间发生的,被称为“单词句”。比如,一个婴幼儿会说:“饼干。”同时将手伸出去,意思是“给我饼干”。这通常是将一个简单的词语和一个姿势动作结合起来。
婴幼儿时期的语言环境对他们语言的发展影响巨大。研究者发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会促进低收入家庭儿童的语言发育,这可能是由于儿童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语言环境。基于婴幼儿语言发展特点,早期教育应重视语言活动,促进婴幼儿语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