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琅琅
在书上看到一句话:“生命里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在最需要呵护的童年失去母亲。”
按这么说,我就是其中的一名不幸者。这句话应该只是普遍认可,我不完全认同。我在这最大的不幸里找到了其它能量,淡化了不幸。
我的母亲是在我两岁的时候过世的,我上有姐姐,下有弟弟,父亲在三个子女成年前没有给我们找后妈。
现在回忆起童年生活,整体还是幸福感挺足的,没有深刻的悲苦。
事实上在80年代的农村,一个男人带三个孩子生活是极苦的,一个“穷”字就够我们受的。
好在父亲生活积极乐观,这点是他给我的最大财富,靠它我足以抵抗人生的所有风雨。
是的,“积极乐观”就是我的生活法宝。
经常看到关于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不好的负面文章、视频、报道,我作为一个在“苦水”里泡大的孩子,要为“原生家庭”说句公道话:不管你在什么样的家庭出生,成年后你就该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你是选择扩大不好的一面,还是加强积极的一面,全凭心态。
我认为,就算原生家庭无一是处,走向社会就已重新洗牌、抓牌了,自己必须优化刷新。
我的童年感受幸福大于悲苦,是因为我积极乐观,心里选择装幸福,悲苦它就没地待了。
每每回忆童年,最深刻的画面大多是美好的,比如:父亲教我们唱跑调严重的“国际歌”,笑声远超歌声(现在我就用此歌当叫孩子们起床的铃声);父亲给我买第一本小人书的欢喜(实际上父亲就买过那一本“闲书”);穿上父亲花“巨资”请人给我量身定做的那套紫色连衣裙,自信满满(实际上我童年基本穿别人穿过的衣服);
还有父亲变戏法似的从袖子里掏出的桔子的味道(实际上我上初中才吃过香蕉,还是别人给的。也就是说,父亲没买过村里没有的水果);夏天热得死从田里干活回来,父亲从床底下滚出个大西瓜,放冷水里泡一会,切成四大块,一人抱一块享用,我趁弟弟不注意,偷偷挖他一大勺………
是以上种种充填了我的童年,缺失母爱的确遗憾,但是,那不是我们丢弃追求幸福的借口。
结婚十七年,之前没有见过父母幸福生活的样子,也没有母亲指导,我独自在婚姻生活里沉浮,自己习得“婚姻心法”,目前还没赶上离婚潮流,外人评价我经营的婚姻“幸福在线”。
教育子女也是自己独创的“秘籍”,成功与否这得我到终点才能得出结论。目前处于局中,看不清方向。但这一路的过程我在全身心参与体验,用我的爱滋养他们,自己感觉踏实幸福。
对自己的照顾,还算“关爱有加”。我比较注重对心灵做护理。
走过前面的路,到了中年这段越发觉得该厚爱自己,我值得被自己狠狠宠爱。我愿意花重金、花时间成全自己的爱好,养护心灵。我认为有梦想托底,内心富足才不会空虚无依。
我愿意静下心来与自己交流、与生活和解。人随着时光叠加、心境转变,追求亦会有所不同。
现在,女儿的成就感在于拿下了那道物理题;儿子的喜悦是今天偷偷玩了会手机;先生的开心是那该死的家伙终于把拖了很久的工程款打过来了;我的幸福点是晚上做的饭菜被他们全干光了。
当然,我除了深度融入生活,还会给自己相对广阔的“独处时空”,那里盛放着我的梦想,是心灵歇息、加油的地方。那是专属于我自己的领地,谁也别想打扰、霸占。
尤其到了中年,我觉得梦想真的要有,不管它能否实现,必须得有。不然怎么支撑生活、抵抗无聊。
像我这种不打牌、不唱歌、不跳舞的女子,当孩子各自外出学习了,先生有他的工作、朋友,我不抓住机会把心思用在自己的梦想上,那且不是白白浪费大好时光?
我的最大梦想,从容不迫的生活,眼里有光,心里有爱。
在我往后的人生主页上,将积极乐观和梦想置顶,演绎好底层“小人物”的美好生活。
没错,我就是社会里极其普通平凡的一员。不管再小的人物,也有他的形象,我的形象就是心怀梦想、积极生活。
很棒。
--THE END --
琅琅,爱生活、爱文字,用文字解读生活。如果觉得我的文字有味道,请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