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夏鹏,2005 年,当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在英国拿到了世界英语演讲比赛的冠军,也是全球第二个华人冠军,同年再赴英国,受到菲利普亲王的接见。接下来毕业、进入新东方并一路成为新东方集团战略规划总监。之后成立自己的品牌,获得数千万美金融资……我的这些年,像是经历了许多人的一生。
而我并非出身富贵,我常常会想起在贵州山沟里的童年。有人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如果我的人生逆袭之路有稍许借鉴与价值,我愿意将所有干货从头说起,我是如何依凭英语,成就了我的人生。
本篇为系列文章的第三篇,前一篇文章见:从贵州山沟到英语演讲世界冠军 | 不花一分钱,玩转听说
迅公教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前段时间,迅公给我写信,邀我入股他在美国的二次创业。对于股东竟然没有投资要求,却有三条必须遵守:1. 每天跑步5公里;2. 每天临颜体大字;3. 模仿跟读国外新闻。这三条我一条都做不到,所以向他讨饶,看看能不能宽容一些。
由着性子来的老师多半有风骨,这是做教育的人必须有的一口底气。迅公当年在贵阳教书,起初用的是《新概念》,后来直接换成了英文报刊。说实话,对于当时半大的学生,听迅公的课,只能一知半解,邯郸学步。
现在回想起来,这样的语言教育才是正道。单词语法固然重要,但绝对不是在考试中去体现的。语言的学习,语音单词都是表象,语法是其筋脉,而眼界才是语言学习的灵魂。前几日购得Sapiens:A Brief History of Humanind一书,国内翻译为《人类简史》。其中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人类的第一次革命是认知革命,即掌握了语言,形成了叙事与抽象思维能力。有了能够叙事和抽象思维的语言,人类的祖先便可形成部族,组织狩猎,传递知识,结成命运共同体。
很多人是为了应试才去学英语,一辈子很难学好。因为语言学习的本质,其实是锻炼了我们的认知能力,尤其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摄入的英文内容的深度和高度,直接决定了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训练是否有效。
那个时候迅公用The Economist上课委实难为了我们这群学生。从语言习得的层面,好像把刚会游泳的人直接扔到了大海之中,迅公在船上大手一挥,陆地就在那头,大家激流勇进,但实则寸步难行。这一套方法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难以实践的,主要是因为内心的恐惧和无助,苦学一番,却不能立刻看到成效,就像双手划水半天,却仍旧看不到陆地那种绝望。
二语习得理论中,对于老师和教材非常强调scaffolding(脚手架)的搭建,即如何通过课程设置,让学生在i+1的模式之下循序渐进。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然而,这套理论有一个大前提,即在一定的时间内,如何高效学习英语。若我们将语言学习的周期设置在10年,把视野扩宽至更远时,我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能是i+2, i+3, 甚至是i+n?
换言之,现在传统课堂的教学是在游泳池里教游泳,垫垫脚尖可以踩在池底,不至于溺亡;向前游50米,即可触岸歇息一下,貌似学习的感受是可预测的,可控制的,可观察的。可游泳池毕竟是游泳池,大海终究是大海。游泳池里学会的泳姿,进入到大海中还要适应一段时间;而在大海中习得的每一次击水,每一次被浪头压在水底,每一次挣扎的呼吸,都是来自最真实和最残酷的世界。海水里泡大的孩子,天生的胆量与眼界,和水池里的孩子不可同日而语。
如果终究要入海,为何偏安于一池死水之中?
至此便是一个哲学问题:是先有眼界才有实力,还是先有实力才有眼界?诸君是先有了眼界再把英语学好,还是先把英语学好才有了眼界?
我个人倾向前者。眼界不是你真实看到的,而是你能够想象到的。
想到是做到的前提。
所以当诸君问我,什么教材适合初学者?什么内容对于英语小白更加适用?我真的不知道答案,因为我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只见过大海。迅公在前引我,我亦步亦趋。我只记得迅公在讲The Economist的时候,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这对于一个资讯极为闭塞的贵州学子是多么重要。
贵州多山,峰峦叠嶂,可我分明透过英语这扇窗,望见了大海的模样。
本篇为系列文章的第三篇,前一篇文章见:从贵州山沟到英语演讲世界冠军 | 不花一分钱,玩转听说
作者:夏鹏
英语教师。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2005年世界英语演讲比赛总冠军。现任中国英语演讲国家队总教练。长江商学院MBA,伦敦商学院客座讲师,撰稿人。咏春弟子。创业一年获千万美金融资。
感谢你不离不弃看到这里,如果文章对你有所启发,还请多多关注和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