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份2017年创业公司“死亡榜”在各种微信、微博等地到处流传。也引发了很多讨论,作为利益相关方,我也对这个问题有些看法,正好凑个热闹。
是互联网创业的寒冬到来了?
创业本身就是一件高风险的事业,2017年与2016、2015没有什么区别,甚至与30年前传统经济的创业都没什么区别。只是过去那些“死亡”的创业公司由于当时的媒体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或者那时的创业企业大多都是传统企业,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曝光机会,所以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在经历了2015、2016共享经济创新公司的成功。现在互联网创业成了一个媒体、市民热衷的话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同时更是由于这些成功,造成了很多并不靠谱的创业机会产生,所以的确2017年相对于过去有了更多的“明星”企业死亡。
以共享经济为例,美名其曰共享,但实则是租赁经济,换个名字立即高科技了。这样的企业很多,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都在其列。实际我并不看好这个市场,并且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也不好说。所以现在大量的公司进入这个门槛很低的行业进行拼杀,也许最后没有一家企业能活下来。而真正的共享经济Uber、Airbnb等,他们要么水土不服、要么盈利困难,目前也只有滴滴打车是真正能看到未来的企业。
AI类企业应该也会尸横遍野,这本是一个门槛很高的市场。但由于一份开源的Google框架TensorFlow,立马一堆的AI公司出现了,而他们能做的事情又如此雷同。要知道连Google都还没有在AI上赚到一分钱。AI一定有市场,并且巨大,需要极高的技术储备来支持其业务。所以我真的不相信等到市场成熟时,目前这些AI公司会是其中的一员。目前AI相对比较靠谱的方向是语音和图像实别的场景应用。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互联网创业的寒冬来了,而且任何市场的最终规则都是以盈利为首要目标,只能说17年对于互联网企业是还欠债的一年。
目前是否部分领域已经无法再有作为?
有一种观点觉得目前互联网市场部分企业接近垄断,导致在这些领域已经没有竞争的可能性。这种观点我并不完全赞同,当年比尔盖茨说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那时我觉得比尔盖茨与中国那些爱装13的大佬一样,爱说说段子。但当我经历了IE从2000年的90%市场占有率到2017年的不到20%之后,我认识到很多看似垄断的市场也许并不那么坚固。也许这个例子你并没有什么感觉,但任何一个从上古时代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在那一刻都不会相信IE的垄断会被打破。另一个微软的例子是操作系统,同样90%的占有率,牢不可破。但当智能手机出现后,Apple和Google很快占领这个市场,并且反过来蚕食PC端,现在微软虽然仍在PC端占绝对的优势,但谁都看得出来这种松动的迹象。尤其当我遇到几个从来没有用过Windows操作系统的前端开发人员时,我知道我的这种感觉是正确的。互联网的例子是阿里巴巴,现在仍然在占有率上领先。但京东、唯品会等新兴公司已经找到一些竞争的切入点,并且在更细分的领域占具着主动。而美团、饿了么、顺丰这些看似与电商无关的企业,实际上认真想想就会发现,他们离电商市场实际上很接近。也是电商市场潜在的竞争者。
所以那些真正功成名就的互联网企业都有很强的危机感,比之当年的比尔盖茨更甚。所以不管是腾讯也好,阿里也罢,都在努力开拓新的市场。但很奇怪的是腾讯一直做不好电商(存疑),阿里永远不会做社交。这好像不是一种本土病。Google做了这么久的社交,结果只做出一个不太好用的Google Plus。而微软努力了十几年,至今还不算是一家互联网公司。
所以对于互联网创业来说机会永远存在,整个市场一直都很活跃,没有谁有绝对的优势。
互联网公司 == 高科技公司
一提到互联网公司,很多人都会把它与高科技公司划上等号。而再我看来,像腾讯、阿里巴巴、网易、百度等这些企业的确是高科技公司,但并不是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很高科技。Google的一个TensorFlow就诞生了一堆AI高科技企业,加上已经存在的社交、电商、共享经济等许多公司,不过是像那些AI企业一样,用着别人已经开发成熟的现成技术,做些重新组装、营销包装后就华丽的变成了高科技企业。他们与那些农民企业家引进国外设备所开办的民企没什么本质区别。只是一个正好处在市场最关注的好时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