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小学生责任担当的教育

近段时间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屡屡出现,学生心理问题也尤为凸显,为什么我们眼中的那些孩子,会变的那么的暴力?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向极端发展?他们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孩子的冷漠,漠视,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远远出乎我们的想象,这也彰显出这些孩子,缺少担当,没有责任心,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也是我们教育的缺失,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愿意奉献社会的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通过思考觉得应该从一下几个反面着手培养:

一、改变以往的关注点

再过去的这些年里,我们教育界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其它方面的发展,大有一好遮百丑的意思,只要这个学生成绩好了,就定性为优秀学生,没有关注其它方面,单一的评价模式,越演越烈,实际上很多孩子虽然成绩一般,甚至较差,但是他们热爱公益,对班级里集体活动积极参与,任劳任怨,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导致部分学生认为不管自己如何付出,也都是大家眼中的“坏学生”,让他们不再积极,甚至和老师敌对,家长也往往这样评价孩子,最后就干脆破罐子破摔,成为老师家长都管不了的孩子。所以我们应该增加关注点,借助双减政策,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校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感觉自己就是学校的小主人,有了主人翁意识的孩子,自然不会胡作非为,他们就会自己限制自己的错误行为了。

二、家校要形成合力

家长老师目标一致,为啥很多时候不能团结一致呢?是观念不一样,沟通没有顺畅的缘故,我们不能排除有个别学生,天生就是那种自以为是,不服管教的对象,从小学到中学,家长接触到很多老师,刚开始家长可能还能配合老师教育自己的孩子,可能老师说的次数多了,孩子会觉得老师故意针对自己,家长时间长了也会觉得就是老师针对自己孩子,失去和老师沟通的耐心,开始抱怨老师,因为觉得孩子无辜,这样家校沟通就会出现都好,学生以后发展能好到哪去?还有部分家长,不会管教孩子,在孩子面前没啥说服力,觉得孩子学习多少都行,送到学校家长心静,这种情况孩子也是发展不好的。而成绩优秀的孩子在家里,学校里处处养尊处优,觉得啥都是自己的,更是受不了一点点的委屈,少有不如意就会大吵大闹,觉得谁都不如自己,弄的老师也是小心翼翼,家长更是步步小心,这种孩子也不会有啥责任感和担当意识。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能做到不能骄纵一部分,更不能漠视一部分,应该让他们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教师性别的差异

众所周知,现在学校几乎上都是清一色的娘子军,过去体育老师还会有那么几个,现在有的学校男教师真的凤毛麟角,并且很多不在从事教学,而是管理工作了,孩子在家里是妈妈的陪伴,在学校是女教师在陪同,想让一些孩子有担当,有责任感,他能缺少学习的榜样,并非说女教师不好,而是说有时候性别的区别,是不可替代的,孩子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只懂得柔弱,哪里去学习阳刚。因此解决这种现状,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校园安全的压力

我们知道学生的校园安全就是高压线,触碰不得,但是中小学生都是活蹦乱跳的孩子,即使再小心翼翼,也不敢担保没有安全事件的发生,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一旦出现问题,都极难解决,因此学校为了保证学生不出现安全事件,就会尽最大努力的去限制学生玩耍的时间,时时刻刻在老师的监控之下,孩子们没有释放的机会,就会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安全追责无可厚非,无限追责也是不可取的。

总之培养学生担当意识,担当责任势在必行,培养合格公民才是应有的教育,而不是培养一批会做题,不会做人的做题机器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