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的《见识》读书启示(一)
《见识》书中对我最有触动的就是“父母成熟的意义何在”一节,为此我写了一篇读后感。
一.父母和孩子观念“差”。
父母一般都比孩子早生二十几年以上。想让孩子接受二十几年前的教育,代沟一定是有的。
孩子接收的信息,看问题的视角,与父母大相径庭。
就像现在人人都在用的手机,70后的我电脑都是工作后自学的,手机下载的软件上手很慢,女儿时不时教我更新便捷的软件,或是根据我业务上的需求支持给我换部手机。电子产品是和女儿一起出生,成长起来的,她们像小伙伴一样玩大的。我们呢,是在大自然撒欢,做游戏野大的,相差二十几年呀,代沟得代多少年呀。
二.父母要学习,不能原地不动。
父母总是用老脑筋,老思想与孩子沟通,如果再加上倚老卖老,与孩子产生矛盾不说,时间长了,孩子就不愿意回家了。想改变,父母要先改。父母要学习,与时俱进,给子女做好表率。
因为有写日记的习惯,女儿小的时候给她记录成长点滴。女儿总是感觉我和她一起上学,还让我好好学习,听老师话。随着工作的变动,从事起教育培训,买了电脑做课件,女儿就和我一起学,她吸收的快,学会了教我,慢慢得成为我的老师了。如今,我报精进营学习接触新媒体,女儿就是我第一个观众,给我鼓励,给我文章提建议,交流心得。
三.孩子非父母私有财产,要“各就各位”。
农耕文明时代,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养儿防老是现实问题。现在家家不愁吃不愁穿,缺得就是精神上的滋养。
女儿出生后,我发现她有很多想法和我一点不一样,甚至让我感觉做得比我还好,望着女儿明亮的大眼晴,我自问我要怎样带大她呀?通过看书学习,确认养育观。孩子落地就是独立的人,父母要充分尊重多大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孩子不是你想成为的样子,孩子最终会成为他们自已。
因此,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彼此尊重,彼此理解,各就各位。
父母在已婚子女家里,子女夫妻是主人,双方父母就是客人,没有发言权。尊重子女的生活方式,甚至子女养育孩子的理念,方式,长辈更不要当着小小孩子面插手,可以事后给子女提建议,改进方法,接受与否也是子女自己的事情。
孩子回到父母家里,尊重父母的生活方式,没有发言权,更不要看不惯,理解父母生长的年代养成的习惯。
四.父母不成熟,子女也有责任。
首先,做为孩子要主动与父母沟通。对当下时事的看法,用一种尊重的,成人之间沟通的方式,把自己接受的新思想,新思维,新观念传递给父母。
我的父母,公婆基本都生于解放前,苦日子过惯了,省吃俭用一辈子。我强调食品多样化,不吃剩菜剩饭。早餐吃得好,中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直到婆婆查出糖尿病,开始意识调整饮食观念,我们打印出一些营养食谱,周末买好食材,手把手教老人做;婆婆晚餐再不吃得饱饱就去睡,而是只吃蔬菜,少吃主食,再加上适当的运动。这几年血糖一直控制在正常值,邻居都不相信婆婆有糖尿病,老人家自己也感觉神轻气爽。
让父母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要相信父母,父母是爱孩子的,他们一定会做到的,孩子只需给父母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时间,让父母成熟起来。
其次,告诉父母,幸福来自于自身的感受。
他人的祝福,诅咒是不会让生活改变的。对父母最有意义的是,父母与老同事,老朋友,老战友交谈,他们看到父母跟得上形势,精神健硕,年轻有活力,父母感觉活得很有意义。
父母也会感受子女长大了,懂事了,成熟了,父母更加放心。
五.父母要在精神上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
父母首先要把自己照顾好,不给孩子添麻烦。孩子出去闯世界,在外打拼,支持他们。孩子留在身边,也要多多鼓励。
记得高考前的冬天,带女儿去大学考试,紧张,兴奋,激励得考试结束后,我俩一路小跑儿进饭店点餐,饥肠辘辘在等候。我问女儿:“你怎么看待我们(父母)?”女儿低下头,思考很久告诉我:“当我每次回头,你们都在。”我瞬间热泪盈眶,爱充满了全身的每一个细胞。精神上的认可原来威力这么强大呀!
父母成熟。孩子是幸运的。孩子是放大了的父母,孩子成为他们自己,是父母最大的成功,各就各位,生活健康,幸福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