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早期秦国的困境
公元前306年,魏冉帮助自己的姐姐,拥立了自己的外甥秦昭襄王即位。此后,魏冉受封大将军,掌握秦国的军队。此时,魏冉尚未能够成为秦国政坛上的大鳄。那我们看看是什么原因将魏冉一步步推向秦国权力顶峰的呢?
当时,战国的形式比较混乱,秦国的刚一稳定,内政上也是一个乱字。当时秦国内部,甘茂与向寿不和。向寿是秦宣太后的娘家人,又与秦昭襄王自幼交好,可以说是根正苗红。而甘茂是秦武王提拔的干部,与当时的秦王和宣太后没有太多交集,所以甘茂考虑到这种情况,在攻魏的时候逃亡齐国。
此时秦国朝堂上仅有樗里子执掌朝政。樗里子这个人是一个老江湖,他是秦惠文王的弟弟,早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展示了过人的智谋,秦人谚语:“力则任鄙,智则樗里。”在秦国发生群公子争位的过程中,樗里子未曾表明立场,反而保住了其地位和所谓的名节。在秦昭襄王即位以后,虽然樗里子仍为国相,威望更高,但是他的疑虑却越来越重。这一点,在公元前306年,在其率领的攻打蒲城的战役中体现的十分明确。这场战役当中,樗里子一是没尽全力,二是感受到了新王对其的不信任。至此之后,樗里子再无表演。而此时,另一位水平有限的向寿在楚国的支持下登上了相位。楚国支持向寿,不是因为向寿水平高。因为楚怀王本来想送感甘茂回国任相。但是考虑到甘茂文武兼备,回秦国只会给楚国带来威胁,所以为了削弱秦国,他们最终选择力推能力一般的向寿做秦相。
此时,秦国的国际外交是亲楚。齐国于公元前302年联合韩魏攻楚,秦国帮了楚国一把。秦楚联盟,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战国合纵抗秦的局面,从而为秦国创造了一个比较好的国际局面。但不知何原因,在秦国做人质的楚太子横杀秦国大夫。杀人后,太子横潜逃回国。估计就是楚太子横纨绔子弟的做派挑战了秦国人的自尊底线。秦国最后选择以此为借口,联合齐国、韩国、魏国对楚国连续进兵。
秦、齐、韩、魏发动这场战争有着各自的目的。秦国为报楚太子杀人之仇,这可能仅仅是官面上的理由,实际秦国此时发现楚国是个外强中干的家伙,可以放开手脚占便宜了。而齐国并无意攻楚,因为齐楚被韩魏宋鲁等国隔断,打下楚国土地,齐国也只能干看着,把打下的大片土地当礼物送给秦,韩,魏。这种受累不讨好的事,齐国为何要干呢?一是齐国要通过屡次用兵,树立国威,为攻取其眼中肥肉宋国做准备,只有在军事上秀出健壮的肌肉,才能在自己在对宋国用兵的时候,其他国家不敢造次。二是孟尝君的撺掇。孟尝君一直对楚国叛齐联秦的事情耿耿于怀,他一直要找机会教训一下楚国。三是孟尝君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借用兵抬高自己的身价和名望。这是所有权臣共同的特点。韩国和魏国的目的是什么呢?韩魏连年被秦国攻伐,失地颇多,此时攻楚,也只是想在楚国身上捞点好处,弥补自己的损失。
此时,各国都有自己的谋略,但是似乎齐国更胜一筹。攻楚,实际上挑拨了秦楚之间的关系,秦楚不和,对齐国争霸是一件大好事。而对楚国而言,秦国老翻脸不认人,只能另找盟友。此时可与秦国对抗的只有齐国,以后要与齐国交好。而韩魏被秦国多年欺负,看到齐国那么强,这跟大腿也是可以抱的,于是心理上的天平也倾向齐国。而秦国虽然在此次攻伐当中扩土略地,但是却打掉了信义和威视。此时,秦国很强大,但是还没有强大到傲世群雄的地步,将自己的盟友推给齐国,对秦国不是一件好事。
在秦国第三次攻楚的时候,孟尝君入秦为相。本来这是一个秦齐联合的很好局面的开始。但是来自于秦国贵族和赵国势力的影响,使秦国错过了这次机会。对秦国来说,使用他国人才来富强秦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比如百里奚,蹇叔,公孙鞅,张仪等人,正是这些外国人的努力,使秦国逐渐走上了强国路线。作为秦国的新一代王,秦昭襄王也会希望走同样的道路。同时,他也想通过引进外来人才,施恩于这他们,打造属于自己的班底,从而避免自己的母亲以及舅舅还有众弟兄对其王位造成冲击。这是一个拥有政治野心的人物的正常心理和做法。
但是,秦国既得利益者们是不允许这种情况出现的。孟尝君在秦国角逐权利,直接会损害他们的地位。孟尝君的三千食客又是巨大人才储备库,这似乎让秦国贵族们看不到未来提拔亲信的希望。所以,这个人是不能留的。秦国内部会形成一股强烈的倒孟势力。国际上呢,赵国最不愿看到的就是秦齐连横。这两个国家只要不敌对,那秦国接下来肯定就要对三晋下手。而此时赵武灵王的改革已经取得成果,接下来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去收拾中山国和东胡。而无论是齐国还是秦国攻赵,赵武灵王的伟业都会化为泡影。从赵国的角度,坚决不能让齐国和秦国交好,要尽一切力量使这两个国家交恶。所以在孟尝君事秦之后,赵国发动一切能量,包括在秦国安插楼缓等赵国间谍,四处活动,称孟尝君在秦国为相,只会在乎齐国利益。
有这些人天天在秦国庙堂嘀咕来嘀咕去,你不想听都不行。就算你秦王不当回事,可是宣太后会不会当真呢?这些风言风语终于左右了秦国政治动向,他们最终选择罢免孟尝君并准备杀了他以绝后患。孟尝君用计后,勉强脱险。秦国此时又和赵国交好,拜赵国楼缓为秦相。孟尝君回国后拜齐相,并合纵韩、魏等国攻到秦国函谷关。秦国在军事上从未受到过如此威胁,宣太后和秦王分寸大乱。此时,秦国与赵国交好并未为秦国应对本次危机带来好处,赵国站在一边看笑话,而秦相楼缓也是采取置身事外的态度。最后,秦王只得割让城池以换取和平。这是秦国多年以来头次遭受军事上的重大威胁,也是少有的割地求和,这次事件,不得不引起秦国执政集团的重视以及反思。
首先,秦国在外交上过于短视,将自己推向了孤立的局面。秦昭襄王即位后,秦国先是攻伐韩魏,拉拢完楚国又打压楚国,又与齐国结怨,虽然考虑了与赵国交好,但是秦昭襄王早期秦国的政治手腕是敌不过赵武灵王这个老狐狸的。这一段时间,秦国对各国的战略方式基本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后还是被赵国給耍了。秦国需要形成一个较为长远的战略破解所面临的困难局面,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找准自己的位置,通过连横手手段,削弱多国部队的力量。
第二,秦昭襄王早期,秦国在用人上也出现了问题。先是逼走能力颇强的甘茂,任用较为平庸的向寿为相。向寿是秦王和宣太后的亲戚,向寿为相,有点任人唯亲的嫌疑。樗里子死后, 魏冉短暂为相,后又请孟尝君为相,孟尝君出逃,任赵人楼缓为相。这个时期可见刚刚亲政的秦王还是对自己的舅舅有点担心的,他不想让魏冉对自己的军权造成威胁,于是想利用国外的人才,打造自己的班底。但是当时各国派重臣来秦国为相不是为了帮助秦国,明说就是来做间谍的。其实孟尝君被逼走,对秦国来说不是件坏事,我们通过后来孟尝君一些列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他就是一个权臣,把自己看得比谁都重要的权臣。他若在秦国掌权,还不知会惹出多大的篓子来呢。秦王想学自己的父辈、祖辈任用他国贤人建立功业是好事,但是用错了地方。无论是百里奚,还是商鞅、张仪等人都是布衣入秦。他们若想有做作为,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和忠诚。但是秦昭襄王看重的这些人才,都是在原来国家地位很高的重臣,他们放弃了权力和财富来到秦国真的是为了理想,为了建立功业么?见鬼去吧。都是在玩无间道。所以,秦王此时在政治上过于幼稚,一直被局势牵着鼻子走,被当时的几个大国玩弄于鼓掌之中。
痛定思痛,必须有一个成熟的而又有丰富经历的强人,而又是能够信得过的人来扭转秦国不利的局面。魏冉,秦国需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