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六十七十年代可以养五六个孩子,而现在养两个孩子都几乎养不活?

解放前,大多数农民每家生孩子的数量和六十七十年代是一模一样的,都是生五六个孩子。但是由于解放前大多数农民吃不饱,所以六个孩子活到成年的之多两三个!也就是说解放前能养活三个孩子。(因为解放前几十年的人口都不增长)

为什么六十七十年代可以养五六个孩子,而现在养两个孩子都几乎养不活?这个问题乍一看很简单,但其实背后涉及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非常复杂。

1. 生活成本的变化

先说生活水平,很多人会觉得现在比过去高多了,理论上应该更容易养孩子。可是,这涉及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生活成本

在六十七十年代,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整体消费水平也低得多。当时人们主要是自给自足,吃的是自己种的粮食和蔬菜,用的是土制的肥料,没有多少额外开支。而如今呢?即便是农村,也不可能完全回归自给自足的状态。现代家庭需要支付房贷、车贷、教育费用、医疗保险等等各种费用,这些都是过去所没有的大头开销。

2. 教育和医疗负担

接下来就是教育和医疗。这两项花费在现代社会中尤为突出。在六十七十年代,读书是免费的,甚至连课本也是国家发放。而且那时候大学入学率低,大部分人初中毕业就开始工作了。但现在不一样,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能上好学校,从幼儿园开始就得花大把的钱。再看看补习班、兴趣班,各种培训课程,那简直就是一个无底洞。

至于医疗,在合作医疗制度下,看病确实便宜。但如今,即使有医保,看病还是要花不少钱,更别提那些重大疾病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现在每生一个孩子,相当于增加了一倍甚至更多的经济负担。

3. 社会期望与压力

现在社会对“好父母”的期待也高了许多。过去,只要能吃饱穿暖就是不错的父母了。但现在呢?你不但要保证孩子衣食无忧,还要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有丰富的课外活动,还得关注心理健康。这些都是隐形压力,让很多年轻父母喘不过气来。

4. 城市化与生育政策

城市化进程加快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里,人们普遍居住在公寓楼里,没有农村那么大的空间和资源去支持大规模生育。而且,由于独生子女政策执行多年,人们已经习惯少生优育,现在即使政策放宽,大多数家庭仍然选择只生一个或两个孩子,因为他们知道无法承担更多人的生活成本和压力。

我有个朋友,他家小时候在农村,一家八口住在几间土坯房里,每天早上起来喂猪喂鸡,中午去地里干活,晚上全家一起围着吃饭,很简单,很幸福。但他搬到城市后,一切都变了。他告诉我,在城里,即便收入比以前高很多,也总觉得钱不够用,因为每个月各种账单压得他透不过气来,更别提还想多生几个娃了。

5. 数据分析

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居民消费支出近年来持续攀升,从2010年的不足2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3万多元。而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逐年增加。卫生健康方面,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年我国居民个人支付比例达到28%,这些数据都说明现代家庭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为何六十七十年代还能养五六个孩子,而到了今天,一两个就让人感到力不从心。这不仅仅是因为物质条件提高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环境、文化观念以及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如果你问我为什么,那答案并不是单纯一句“时代不同”可以概括,而是背后有着深刻而复杂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结语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复制过去的生存模式。六七十年代的大家庭,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其时代背景和局限性。如今,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养育孩子的观念和方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与其纠结于“养得起”还是“养不起”,不如将关注点放在如何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和教育,让他们在充满爱和安全感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毕竟,孩子的未来,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如何平衡个人发展与家庭责任,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