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一种常常被念叨、又时常被遗忘的“愁情”,一处暖彻心扉、又隐隐作痛的“别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乡愁。
古人,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故乡情;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游子意;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离愁绪;亦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窘态境。
今人,有台湾诗人余光中,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将赤子心、游子意,表达的淋漓尽致、哀婉动人。
抚今追昔,时代在变化,对“乡愁”的理解,也在改变。特别是在无坚不摧的城镇化铁铲下,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潮中,时空界限越来越小、人的交情越来越淡,“故乡”也变得越来越模糊,何处才能安放这柔柔袅袅的“乡愁”?
你可能会说,我的故乡在“80年代”(抑或60、70年代),那是承载我童年与青春梦想的白衣飘飘的年代:那时,天空很蓝,日子很慢,没有喧嚣,人也淳实(少年有着“的确良”般的青涩,少女有着“小花袄”般的羞涩,大人有着“万元户”般的悦色),有着现代人到不了的诗和远方。
是的,那时的天,是晴朗的天,有小河流淌,有杨柳依依,有炊烟袅袅,有泥土芳香,有鸡鸣犬吠,有野菜飘香,有玩伴嬉戏,有情窦初开,有少女怀春……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有“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激越,更有慈母独倚柴门,无论多晚都有一盏灯,为你静静守候。
如今,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或事业,常年奔波在外,故乡流水依旧、青山依旧、乡音依旧,只是偶尔闲暇,会萌生“我的故乡在哪里”的感喟。
在“每逢佳节倍思亲”某个节日的当口,在某个午夜梦回时,不经意间,你会陡生顿悟与感慨,掩卷长思后,重新梳理这“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闲愁别绪。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故乡,是生命的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就是从这里背起行囊,携着家人与故乡的期待,开始了世路风尘的跋涉。
无论哪个年代的人,在乡外的天地里飞了一圈,在人生的江河里游了一朝……当倦游知还,鸟归林、鱼归渊……在某个闲暇时分,不免“静夜思”。
一种乡思,两处闲愁。真要待“兄弟登高处”,会陡生前人“近乡情更怯”的遐思:你会想到“自己没有为官,不是荣归故里;也不很富有,不是衣锦还乡;更不是明星,不能为故乡增色”……
也许,这并不重要,故乡无意苛求、问责于你:她依然以你为傲、依然会用铿锵有力的双手,抚慰你劳日奔波的心灵,做你温柔的故里、精神的原乡。
风筝飞的再高,也需要线的牵引。家乡,是根,陶冶过我们的乡情、乡音:过节或日常,看看撒欢过的土地、见见常念叨的兄弟,会会孩提时的老友,汲取再发的力量。
“乡愁”,不只是时空上的“别绪”,更是心理上的“慰藉”。其实,家在哪,哪就是故乡,没有回不去的故乡,只有想不想回家的人。
有“乡愁”加持,定能自我迭代、自我赋能,在之后的人生里程中,心底更宽广、步履更坚定、生活更丰饶。
权小权 Only_str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