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上班已经三天。
工作量慢慢上来了。部门开了2月、3月的工作任务布置会。近期又要开启忙碌的节奏了。
孩子们的寒假假期余额也不足了。还有一周就要投入新的学期的学习中了。
看看寒假列的计划,还有一些没有完成,孩子也在抓紧赶工中。
想想自己当年,差不多假期的最后一周,也是在紧赶慢赶作业中度过的。
不过那个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比较单一,纯粹就是写几篇作文,加上一本寒假作业本。基本上没有额外的手工作业或者是其他需要家长参与的作业。
现在,老师们布置的作业形式多样。除了常规的写作文,完成练习卷之外,还有一些需要动手的作业。比如做和新年有关的小制作、画小报、定寒假计划、做日历、列年货清单、做小实验、读课外书并进行记录等等。亲戚家的孩子的作业也是五花八门,什么配乐诗朗诵、阅读课外书加画思维导图、新闻记录等等。
我想,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通过这样形式多样的作业,增加学习的乐趣和成效。但我感觉很多孩子做这一类的作业还是要依赖家长的指导。作为老师,在日常的指导可能是不够的。
比如,外甥的语文老师给他们布置了看课外书画思维导图的作业。但是在平时的教学或者是学习过程中,老师并没有把思维导图真正让孩子们应用起来。思维导图的作业更多的是一种用来展示的好看的形式,而不是帮助孩子拓展思维、加深理解记忆的学习工具。
在我看来,要让孩子能画出思维导图,那么老师有没有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自己在板书、教学PPT中进行应用呢?我想恐怕是不够的。不然孩子和家长们会有这种作业只是画数学小报或者什么学科小报的另一种形式呢?
多数家长可能没有接触过思维导图,或是知道甚至自己能应用思维导图,但是没有在孩子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看到孩子有所应用。所以,外甥的语文老师在发出这个作业通知后,又补充发了几个参考并说之前有和孩子们讲过。
而这恰恰说明,至少在思维导图这个工具的应用上,老师的引导,甚至可能老师自己的应用都是不够的。
而这样的作业任务对于班级的大部分同学来说,真的能够起到多大的意义呢?有些同学可能通过自己找资料、看参考尝试着画了思维导图。但更多的孩子都是要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甚至可能都是要靠父母来完成。比如父母帮着找参考,父母自己先学会,然后来引导孩子,甚至可能包办。
一般寒暑假布置的这一类展示性的作业,在开学提交给老师之后,老师会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进行展示。毕竟思维导图、小报之类的作业的展示功能还是挺强的。
考虑到这一层,家长帮助或者家长代劳的概率就更大了。无论是不是自己做的,或者完完全全自己做的,大部分家长和孩子是难以抗拒能被展示出来的机会的。
虽然我们都知道,比起好看,孩子自己探索、自己动手的过程可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也才是让孩子做这一类作业的意义所在。
所以,我觉得,老师在布置这一类假期作业时,应该不要把形式局限在某一方面。可以框定一个主题内容,但是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思维导图,可以是小报,可以是视觉笔记,可以是小制作,可以是一篇文章,可以是自然笔记,甚至连这些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可以是视频的,也可以是音频的。
而最最重要的,是孩子参与甚至是主导,有孩子自己的想法,用他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表现。最后展示的形式,可以是通过开班会的形式请孩子们自己来介绍,介绍想法、构思、如何呈现的,以及制作和完成的感受,并引导孩子们共同发现作品的闪光点。
无论这个作品在老师看来好不好看,是不是能入得了老师的法眼,重要的是能真正欣赏每一个孩子的奇思妙想。
而这样的作业也不用多。在夹着春节的寒假里,一共也就20多天,除了常规用来巩固所学、保持学习状态的体量适中的练习作业之外。这样动用全脑、展示综合素质的作业一个也就足够了。
孩子能认认真真、亲力亲为做好一个充满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的主题作品,难道还不够吗?难道还不能真正收获学习和探索的乐趣吗?
无戒学堂2022年日更第4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