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同学之邀,正好也想给自己一个机会回顾一下《平凡的世界》,于是提笔之。
大一上学期时,由于老师常常提到这本书,兴趣使然,便断断续续阅读了整本。刚入校园的自己似乎太过懵懵懂懂,只顺应着一切该有的活动进行,迷迷糊糊地生活,徐徐悠悠地阅读,现在回顾,大一过得太简单无味,生活如箭掠过,连空气的震动都不曾持久。那时观《平凡的世界》,看到的更多的是兰香,是那个从山村黄土地里考上大学的兰香。因为她的经历与自己何其相似,早早地懂得家庭的贫困、父母的不易,希望能以自己稚嫩的肩膀也为家里扛起一片天,当然,是由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的,当家里人都忙于姐夫的事时,兰香默默地照顾着家里,安排、喂猪;知道自己上学给家里带来很大负担时,多次想要退学,这也让人想到了余华《活着》里的有庆,每天上学前先找好羊料,即使冰天雪地,为了不磨损鞋子,总是赤脚跑来跑去,还有总是倔强却过分乖巧的凤霞,懂事得让人心疼,“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一句悲伤的话,身为农家孩子的我感同身受,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也是如此,虽然不至于他们那样的困顿,却也常常倍感父母的劳累,觉得自己拖累了父母,总想着要自立自强,心中常常会有负累。
其二感触最深的则是兰香一直努力学习,因为懂得读书是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方法,最后兰香的归属也确实证实了这一点。自己也曾经是那个拼命学习的女孩。而且在兰香上大学时,她的父母以及哥哥们都觉得这是兰香最好的结局了,只要摆脱农民的命运就是最高的追求。这与我的父母亲人对我的期望何其一致,只要上了大学,能够平平淡淡地、健康地活着就可以了,那时我便意识到父母的要求是如此之低,也就是说父母的追求与眼界是如此之低,本来就出身底层,父母也不曾对子女报多大期望,回想自己身边的同龄人,已经没有几个还继续上学了,大多过早地投入了现实的洪流中,草根孩子奋斗的终点只是别人的起点是有理由的。所以那时立志,自己的见识不要再那么浅陋,不要受出身的局限性影响,要有更高的追求、眼界与计划,不仅仅只是跳出农门,要有更强大的力量,要能够惠及我的整个家族,甚至更多人,而于我而言,唯一的方法是继续求学深造,成为男人女人之外的第三种人——女博士,或许才有能力改变我的家庭,构建一片属于自己的平凡的世界。
现在看来,那时的追求也没错,可终究太稚嫩,只属空想。第一,自己真的对研究型学习感兴趣吗?答案是否定的。第二,即使自己真的考上研究生,父母也花费心血家当供助自己,毕业之后,自己真的能跳出农门,带领家人走出贫困,走上人生巅峰吗?答案是否定的。自己顶多自立,凄凄苦苦困顿于城市,从山村里的底层变成城市里底层罢了。拼搏一生的终点依然是别人的起点。
回顾于此,当时的自己是一腔热血便开始空想规划,现在的自己则开始更多地结合自身素质,更多地考虑实际操作性,实现可能性,是思虑阅历更成熟的进步,还是屈于现实为自己的懒堕找借口的无奈与圆滑,或许后者更多。感于此,现在我仍追求更高的目标,但警示自己,不要在时间长河和生活磨难里,把对现实的屈服与堕落当作人格的成熟,失了本心。
另一面,当时感触于孙少平无论何种情况下都坚持阅读,始终保持着一颗想改变、想上进的心,自己也倍受鼓舞,本来从小也就喜欢阅读,从万恶的高中进入大学,就是最美的阅读时光,放肆阅读就是当时最大的信念。而后的自己,虽然也小磕小碰,还持有着属于青春的太多余的无病呻吟,以及手机占据人生的半壁江山的时间,浪费了不少的年华,但阅读一直持续着,不求甚解,喜欢便读,杂七杂八的书都看,以文学类为甚,林林总总也读了不少书,虽然都是囫囵吞枣,头脑中也没留下什么印象,但乐得自在,这是第一阶段。
然后第二个阶段便开始怀疑,怀疑读书的意义。差不多两年的时光,自己也读了不少书,但读书真的会有改变吗?自己的文笔没有多大进步,思想内涵也没多大提高,简历上也无法增彩,对未来的职场也无帮助,想通过文字养活自己似乎也不可能,毕竟自己写的东西自己都不愿多看。而且别人上大学时已然能养活自己,我还在无限啃老,阅读改变人生的信念动摇,父母的重担不是一分两分,自己想通过阅读、通过文字赚钱的追求未果。转而又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自己是否真的没有写作的天赋,走不了这条路,甚至每每看到一个作家的生平经历就拼命和自己对照,想证实自己是可以的。也一度认为或许是自己太过泛读的方式不对,于是转向精读;自己阅读的方向太单一,于是开始转换,也涉猎一下其他领域,可效果依旧不明显,自己依然没有多大进步,这就相当郁闷了。
这样焦躁烦闷了一段时间,突然醒悟自己真蠢。其一,阅读本来就是一件长期性且无功利性的事,享受的是每个与大师交往的过程,自己又怎可急功近利,误了阅读初衷。其二,现在的阅读已经成为了一件与呼吸一样自然的生活方式,谈何坚持,又谈何放弃,我需要阅读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填充生命的大片空白,这也是一种生存方式。其三,做最坏的打算,即使自己一辈子也无法通过阅读提高文笔,无法以文字为生,自己也乐于享受这个过程,并且剩下的两年就是自己唯一的最纯粹的阅读时光了。自己现在挣不了什么大钱,有机会就适度做些兼职是可以的,但廉价劳动力则无必要,现在的纯粹学习时光千金难换,由父母扛下的生存压力记在心里转换为动力就好,最合理划算的还是好好学习。至于阅读究竟会不会带来些什么,放弃了,再也不想纠结于这些问题,三观已正,好读书不求甚解,无功利,无目的,人生难得有爱好,生命最大的任务是把生活过好过轻松。
这样一想,整个人都得到了解放,身心全放松,阅读又变回了那件热血轻松、欢快舒服的事,终身信念,不再动摇。
这是生命中的一段烦忧与进步,疑惑产生思考,思考指导实践,迈过生活的一个个界点。
回归书中,阅读至少保证了孙少平那颗追求改变的心时时鲜活。
重新回顾一本书,感触似乎更多些,果然“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不同时期有不同感受,不同阅历自有不同滋味。其实不在于阅读的是哪一本书,所有的书中都是描述着同样的人生百态,只是不同阅历下对人生的认识,同样的风景,取决于看景人自己的审美与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