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突然发现太太也定了一个计划,就是今年读100本书,还是挺厉害的啊,不知道她什么时候下的决心。
本来想跟她说一下如何快速有效的读书,后来脑袋一转,算了,不说了,先不要说太多,这件事坚持下去就有意义,不在于消化吸收了多少,不在于记住了多少内容,而在于有没有坚持这样的一个小动作。
如果坚持下去,对自己就会有很大帮助,动作本身比动作所得更有意义,更直接的说,动作本身就是意义。
太太说她为了监督自己完成,发了朋友圈,把要读100本这件事公诸于众了,并把每次读的书的照片发到朋友圈上,她说要相信朋友圈的力量。
我深以为然,想想我自己,当初之所以能够坚持每天走10000步,直到现在变成了我的一项行为习惯,就是因为在开始以至很长的一段时间以内,我都在发朋友圈,及时将我每天的完成情况发到朋友圈上。
朋友圈的功能还是蛮多的。
虽然现在我不用发朋友圈了,但是我的每天10000步的习惯已经养成了,彻彻底底养成了,每天都会完成。
回首来路,还是要感谢朋友圈。
还有一个小感受,日更的意义对于我们无比巨大。
每天坚持不断更新,按照史蒂芬柯维的话说,就是每天在四个层面进行更新,包括身体(PQ)、心理(IQ)、社会或情感(EQ)以及精神(SQ),以获得个人每日成功。这又称之为“每日磨刀”。
因此,日更的动作,一定要落实在每天当中,也就是每天都要进行一项更新的小动作,至少要有一项。
我记得李笑来之前曾经提到过,他面试招人,经常喜欢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有没有哪一个每天都有规律地坚持去做的事情?他说至少要养成一个规律且主动的习惯,即例行活动,从这个里面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能力、主动的品质,是否坚持不懈、是否是长期出类拔萃的人,乃至是否是一个有趣的人,等等。对此,我深有同感。
李笑来说,
最终,在人生路上你能走多远,全靠两个指标:
-你的执行力有多强?
-你有多少执行力够强的人与你共事?
后者其实就是他提倡的所谓有效社交啊。
话转回来,如果你在长期的努力之后,感觉自己好像进步不大,首先不要焦急,因为成长本来就是一个慢速的过程,这是成长的自然法则所决定的;其次,要首先养成一个在某件事上坚持日更的小习惯,最好从身体层面入手,比如每天早起,每天坚持跑步3公里,每天走路2000步,每天打坐15分钟,每天骑自行车半小时,每天去健身房练肌肉30分钟,或者干脆每天下楼转一圈,最重要的是每天坚持,而且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就像《微习惯》的作者所说的,从定一个小目标开始,比如每天做1个俯卧撑,1个就可以了。
从身体层面入手,可以带动心理层面的改变,因为生理可以带动心理,这是NLP的概念了,反过来也是一样的。
不过,现代人想的事情比较多,大脑通常都比较发达,或者说过于发达,我们最好还是能够从生理带动心理开始。
谨以此文支持太太的这个决定,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