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阵痛的制造业
中国中小企业第一次直面危机,是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于这场由美国次贷引发,波及世界的危机,影响了中国几乎所有以出口为主的工厂,对于经济出口比重巨大的中国而言,这是不能接受的。于是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救市措施。随之而来的4万亿救市、宽松货币的政策直接影响了接下来数年的股市房市甚至是物价。
而后的一系列下乡活动、城镇化进程,在促进了中国城镇的消费,帮助了一些企业在大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生存下来的同时,也留下了低利益、高产能的产能过剩后遗症。
08年至12年,风风火火的制造业进程,以及彻底打开的国内市场加剧了这一隐患。
到了12年,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先前低利润的产品填满了整个市场。由于传统制造业门槛低,建厂快,加上银行宽松货币的政策,让无数中小企业家得到了机会,同时也使得中国整个制造业市场变成了一片愈发鲜艳的红海。
时至13年, 红海的高度竞争压力使得制造业普遍开始从价格战到宽松货款,直接导致了资金链的拉长,工程回款不利,一些小型工厂由此被淘汰。
14年,因银行贷款,工厂设备的压力,制造业的中型企业转型无望,利润被进一步压低。随着60后逐渐离开工作岗位,低人工成本福利不再,又一次加剧了下层工厂的资金压力。无数曾经在某县某镇的标志性企业工厂彻底破产。银行坏账率一再飙升。
14年末,银行面对如此高额的坏账率,逐渐收紧贷款门槛,又一批以此维持资金链的工厂消失在中国市场,其他没有消失的则促进了民间借贷的增长。
15年,面对风起的民间借贷,无力挽救传统制造业的国家开放了政策,无数P2P和借贷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的确给整个制造业乃至市场一针止痛剂。但中国地产经纪和金融产业的开放,吸引了大量资金,也使其失去了流入实业市场的机会。
16年,民间借贷并不能根除制造业的问题,好在随着一批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市场利润逐渐回暖。曾作为低端加工的中国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进军,资金缺口进一步放大。民间借贷逐渐与普惠金融合流,p2p、o2o等产业进一步分化资金。同时因为金融市场乱象,坏账率一再攀升。16年,随时有金融公司诞生,又随时有金融公司倒下,在这样混乱的市场中,中小制造业举步维艰。
17年,国家彻底决定改道,扶植大型制造业。再次加剧市场淘汰率。面对民间借贷高额的利息,环保设备高昂的费用以及不断攀升的人工成本,本就寡淡的中小企业早已无力维持,纷纷破产或依靠当地政府维持,几无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