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古在《福利经济学》初版中提出了有名的两条公路的例子。
从甲到乙处有两条公路,一佳一劣。佳路窄,劣路宽阔。汽车当然首选走佳路,但车多了会堵。如果只看到达时间的影响,佳路拥挤到某一点,一些车会转到永不拥挤的劣路上去,这点是佳路与劣路的车行时间相同。
庇古的想法是抽佳路的税,来减少佳路的拥堵,交税的人节省了时间,不交税的去劣路花费时间与不抽税时一样,各方皆有所得,社会总利益增加。奈特说问题不在于税,而在于如果佳路是私有财产,那肯定会收费,导致庇古在后来的版本里删掉了这例子。
张五常认为佳路本来可以收费,但因为没有明确的产权界定,在竞争下谁都没得到好处——这是一种租值的消散。
产权不明确,租值会消散,但为什么会全部消散呢?他给出的答案是——这例子中劣路永远不堵的假设。
作者坚持不用图表,那就让我用图表来说说吧。
经济学教材里讲到边际产量、平均产量、总产量,一般是用类似下图来表示:
这图表隐含了边际产量递减效应。即因为不可变投入要素的存在,你只增加可变投入要素,边际产量在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会减少。假设一个工厂的厂房大小是固定的,那多招人、多买机器,刚开始都可以增加产出。但因为厂房大小确定,再多招人多买机器,多增加的会形成拥挤,减少平均产量,但仍能带来正的边际产量,即上图中A点。再增加,拥挤到每多一个人反倒减少总产量,此时边际产量由正转负,即上图中B点。
但例子中假设劣路永不拥挤,那就是劣路没有不可变的投入要素。使用劣路的人增加,边际产量不会下降。边际产量是一条平线,那平均产量也就是同一条平线了。
如果佳路上车不够多,时间比劣路花得少,那是不会有人去劣路的,也不存在租值的消散。
所以例子中讨论的是车多到需要去劣路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两条路都有车走,所花时间也相同,佳路的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也被劣路的拉平了。
我画了个丑丑的图,表示平均/边际产量的变化。刚开始时,佳路并不拥挤,增加车辆时,平均/边际产量不受影响。随着车数增加,佳路有点拥挤,车速下降,平均/边际产量均下降,但仍比劣路的边际/平均产量高,所需时间少。直到车数增加到B点,佳路劣路所需时长一致,再有更多的车会转到劣路。如以总产量来论,因劣路永远不堵,所以总产量永远可以增加。
这是考虑到路的情况,用到劣路时,佳路的租值全部消散。而对于个人而言,时间的价值千差万别,有人时此仍有租值。
作者还留了个问题:如果只有一条公路,不管优劣,没有主人不收费,挤到没有多一辆的车进来,租值是会消散,但为什么不会全部消散?
按我看来,如果只有一条路,那边际产量不会被拉成平线。拥挤发生时,会像教材中一样,边际产量递减,平均产量也递减,但下降幅度低于边际产量(数学上看,边际产量表示变化的量,平均产量受存量影响)。所以,不再有车进入时,平均产量>边际产量=成本,所以此时仍有租值。
ps:当时自己画了个图,感觉挺简单,写这篇的时候越想越不对,改了三遍才成目前文中的样子。
因不堵车时平均与边际线相同,都是平的。有拥堵后,边际线先下降,平均线也因此下降,但因为受存量影响,下降幅度小于边际。道理上来讲,如果边际产量变为平线,要到无穷远处,平均线才可与之相等。这才由图表的直观,体验到开始使用劣路时,佳路的曲线受劣路的影响,被劣路拉平。
这样解释是否对,我没有完全的把握。因为劣路一直是平线的边际线在B点等于佳路的边际线,虽有永不拥堵的假设,是无穷大了。感觉佳路的平均线不一定如此突变。且留着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