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孝经》每天一篇之二五(诸侯6)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飨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忙忙碌碌又到周五,那就先完成属于自己的旅行读书学习从日行一善做起,力争每天进步一点点继续加油努力。

孔子先生说:“从前的圣明君王们是用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使是小国派来的使臣,也都不敢失礼轻视,何况对自己分封的公、侯、伯、子、男们呢?所以他们才能得到各国诸侯的欢心,纷纷赶来朝拜并助祭天子的祖先。那些治理封地的诸侯们,则是连卑微的鳏夫寡妇也不敢欺侮轻视,何况是对于深知礼仪的百姓们呢?因此也就能很受百姓的欢心,大家都来恭敬助祭诸侯们的祖先了。那些善于治理家族的卿大夫们,对手下的臣仆婢妾都不敢失礼,更何况对他的妻子、儿女呢?所以很是得到众人的欢心,使他们乐意恭敬侍奉卿大夫的父母。这样以来,大家才会让父母在世的时候过着安乐的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也能够安享子孙的祭祀啊。因此才使得天下一片祥和太平,灾害与祸乱都远离不会发生。所以贤明的君王们都以孝道来治理天下才会有这样的效果。《诗经》上说:‘做天子的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就会都来归顺他。’”

孔子先生进一步为我们揭开了“孝治”的本质,即应以对待家人的态度来治理天下。这一理念的效应,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层层扩散。真正的管理,是一个由身边逐渐推及远方的过程。天子尊重小国的使臣,诸侯关爱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家长善待家中的仆从,这种由近及远、饱含真诚的关怀,能够自然而然地凝聚人心。

“孝治”的智慧关键在于,治理绝非是冰冷、简单的权力运作,而是要先从建立情感联结开始。当领导者怀着侍奉父母的赤诚之心去对待子民时,便会自然地形成一个温暖的情感共同体。这就好比企业老板真心尊重每一位员工,校长深切关心每一位师生,教师以智慧和爱心善待每一个学生。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尊重,会产生一股超乎想象的强大凝聚力。

最终,“孝治”于是也就超越了文字表面的仪式规范,成为构建和谐关系的核心了。只要我们能够做到用对待亲人般的温暖去对待他人,世界上的冲突自然就会减少。瞧瞧,这正是中国传统“家国同构”思想最为生动的实践体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