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持续写作者,但不是一个连续写作者。
做不到连续写作的原因我在《持续行动,而非连续行动》也说过了,是因为生活中总会遇到突发事件打断写作,也许是工作太忙,也许是心情低落,写不出来或者不想写都很正常。也许有人能做到日更1000天,甚至日更10000天吧,但那不是我。我承认并接受这个事实。
虽然已经接受事实,卸下了日更的心理负担,但我还是有一个问题要解决,我猜也是多数学习写作者会遇到的问题——每天究竟写些什么?
每天究竟写些什么?
在知道自己该写些什么之前,我们可以反向问自己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写不出东西?
为什么我写不出东西?
写作,就是传递感知。所谓感知,就是感觉和认知。你的文字之所以对他人有价值,是因为你传递出了不一样的感知。
感觉即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你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用文字记录并传递出来,让他人透过文字也看到了那个世界,进而扩大了自身的感知,你的文字就是有价值的。
你传递出的感觉越多,他人就越能身临其境。所以在接受感觉时,使用尽量多的感觉是个好策略。所以,我们可以推论,接收信息时,听音频,不如边听边看文字;边听边看,不如边读边看;边读边看,不如边读边写边看……所以,视频比文字更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认知,就是知识、价值观、思考方式。
有些知识,知道和不知道的人,行动是截然不同的。理解概率论的人不可能去买彩票,那是对他们知识和智商的侮辱;理解什么是资产的人,不容易陷入消费主义的误区;理解双盲实验的人,不会陷入对传统医学的盲目崇拜……
价值观,就是什么更重要。有人的价值观是读书、健身、投资、帮朋友、陪家人,有的人却喜欢抽烟、喝酒、烫头、暴饮暴食……价值观无关对错,只是有些价值观长期来看会有更多的正向效应罢了。传递出有正向积累效应的价值观,其实就是在帮助别人。如果你能改变他人的价值观,就能改变这个人,不是吗?
因此,作为写作者,你的感知要丰富,你的认知要深刻。至少要比你的读者要更丰富,更深刻,否则他们就无法从你的文字中受益,就没必要读下去。
思考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为什么写不出东西,为什么写不出对读者有价值的东西?
因为你的感觉很普通,你的认知也很普通。
一切的说理性文字,都是信息的流动。写作者处在A水位,读者处在B水位,一开始A高于B。经过写作者的努力,用文字写出了A水位下的状态,将读者的水位上升到与写作者相同的水平,于是二者的差距消失了。这就是信息流动的过程。你与读者没有认知阶梯,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文字自然无法流动过去。
写作,就是不断消除认知的差距的过程。因此,若要终身写作,就得终身成长,永远与读者保持一定的差距,否则你的文字就没有能量,无法流动过去。
所以,为什么我会写不出东西?
因为我没有积累足够多的感知,即感觉不够丰富,认知不够深刻。
怎么办?
输入、思考与行动。
“多读,多写”是句老生常谈,却是所有成功写作者都会提及的方法。这是经过时间检验,经过无数写作者认证,最朴素、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
以前,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只有“读”,互联网时代,我们有更丰富的多媒体手段。信息的输入不再仅仅局限于文字,我们还可以听音频、看视频甚至用VR身临其境。如前文所说,感知越丰富,记忆越深刻。
写不出东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输入不够,输入不够,输入不够。
其次,思考不够。
我曾在另一篇文章《学习其实没那么重要》中反思过,自己每天留给思考的时间太少了,常常用“学习代替思考”。可是,学习是最简单的,只要打开五感就行了。思考却是困难的。
提出问题,自己努力解答问题,这样远比直接翻开书本后面的“参考答案”要难。不是说不能去寻找别人的答案,而是在那之前,要经过自己大脑的长时间的关注与思考。
“纸上得来终觉浅”,直接得到的答案不可能记忆深刻,进而很难对我们的行为有所影响,于是最终无法成为我们知识的一部分。
看到难题,不思考,不自己动手解决,而是直接翻到“参考答案”,这究竟是节约时间,还是浪费成长的机会?
最后,行动欠缺。
写作就是记录感知。认知从何而来?一个是来自自身, 一个是来自他人。然而归根结底,认知来自经验。
你阅读,是他人记录下了自己的经验;你写作,是写下自己的亲身经验。为什么你写不出东西?因为你做的事太少了,你的经验太少了,不是吗?
如果你做了很多事,因为积累获得了某些改变,记录下来就好了。哪怕是最朴素、最简单的文字,也是有能量的,因为文字只是载体,更重要的是你的那些经验。那是你花时间、精力、注意力去得到的,是真实的、鲜活的体验。
因此,想写出东西来,不要将过多注意力放在写作上,而是去做更多的事,去行动,去在行动中反思与改良。这样自然有取之不尽的写作内容。
功夫在诗外。
总结一下:
- 为什么我会写不出东西?输入太少、思考不够、行动欠缺。
- 怎么办?
- 多输入,提高输入数量、输入质量。
- 多思考,多试图靠“一己之力”得出答案。
- 多行动,践行比写更重要。
- 功夫在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