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载人飞船变得更智能、更舒适
神舟载人飞船被称为太空“生命之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型天地往返的载人航天器,直接保障着航天员的人身安全。经历无人到有人、试验性飞行到应用性飞行,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一起,构成了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在完成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的4次无人飞行任务后,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中华民族从此飞天梦圆。
之后,神舟飞船不断刷新飞天纪录。神舟六号飞船搭载2名航天员遨游太空,神舟七号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并实现了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和天宫一号实现自动交会对接,神舟九号飞船搭载3名航天员并实现了手控交会对接。
进入新时代,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的神舟十号飞船实现了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完成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2名航天员,在太空飞行长达30天,为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和航天员长期驻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空间站阶段任务开启后,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飞船承担了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和建造阶段的载人飞行任务。从神舟十六号飞船开始,神舟十七号等后续神舟飞船,则担起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往中国空间站载客的职责。
由独立飞行到停靠“天宫”空间实验室中期驻留,再到停靠“天宫”空间站长期驻留……梳理历次任务特点,不难发现,神舟飞船在性能和设计方面已有显著改进创新。
全力以赴支持任务开展是神舟飞船改进优化的首要原则。
神舟六号和神舟五号并没有太大区别,神舟七号飞船为了支持出舱,轨道舱增加了可供航天员出舱的气闸舱功能。神舟八号600多台(套)设备,一半以上的技术状态发生变化,是为了改进后让飞船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
神舟十二号任务时,为了满足神舟飞船长期停靠空间站期间具备随时返回的能力,神舟团队通过对返回轨道策略及制导算法改进优化,使神舟飞船具备从不同轨道高度返回地球的能力。在此之前,飞船都是从固定的轨道返回地球。
提高安全性和舒适性是神舟飞船改进优化的基本方向。
从神舟一号开始,载人飞船就是按搭载3人要求设计,但满载3人的情景直到神舟七号任务时才实现。同样的一艘飞船,提供给3名航天员和1名航天员的有效供给显然不同,满载时对飞船本身空间、重量、功率等带来的影响也不一样。随着任务变化,设计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飞船进行改进,确保任务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