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赏月时

“妈妈,我们去赏月吧……”女儿边说边整理赏月时带的家什:画笔、彩纸、小猫咪玩偶……

“去赏月,不要带这些。”我提醒道。女儿不语,依旧小心翼翼地收拾着自己的“最爱”,用她刚刚康复的小手臂,快而不乱地收拾着。像在告诉我:我出去玩儿,怎么忍心把好朋友落家里忍受孤独?

  儿子也为赏月做着积极的准备。他把要带的水果、月饼都放进小框里,还不忘带上一个垃圾袋,提醒我们道:文明赏月,不乱扔垃圾。中秋节去“小蘑菇”下赏月,是我们几天前做的约定。“小蘑菇”是离我们小区后面一单位的休憩区。开放的一个小花园中间立着三顶白色小蘑菇。小蘑菇下面是一个大理石小圆桌,配四个小石凳。这些温馨、可爱的造型,早就吸引了孩子们眼球。

  中秋节赏月的约定,我以为孩子们是当时说说而已,不久会因别的好吃的好玩的忘掉。没想到俩娃那么坚持和笃定,晚饭刚过就要开启赏月计划,让这个中秋节有了瞒瞒的仪式感。或许在孩子们的心中,与爸爸妈妈一起望着圆满的月亮,沐着皎洁的月光,吃着香甜的月饼,听着小时候的故事,才是过中秋节。孩爸说,小宝贝们能感受到“美”了,也能体会到“美好”和“情调”了。

  小时候关于中秋节的记忆很单薄,八月十五,月儿很圆时吃月饼,还有秋忙。中秋节时,也是秋收时节,小时候的家里总是很忙碌,忙着掰玉米、刨花生,忙着犁地、整地……忙到抬起头来望一眼明亮的月亮,才醒悟“今天是八月十五。”

  一次我们姐弟三个都放假回家,都直奔田里。跟着父母,犁地、整地……父亲做事一直精益求精,种田更不例外,来来回回,反反复复,一系列操作下来,夜幕拉下,一轮满月升起。父母想借着月光赶着把那块地整完。一家人都在,农活效率最高。父母不提过节的事,或许他们忙忘了。懂事的我们只在心里想着,即使肚子咕噜咕噜叫了,手里依旧卖力干着农活。月亮升起一竿高,一大块地也整的差不多了。母亲开口说:“今天还是八月十五呢……”父亲坐田埂上歇口气,差着大弟说:“聪儿,去买一斤月饼吃。”大弟接过钱,往小卖部飞奔。长到这么大,很多关于中秋节的细节都模糊不清了,唯有那次的“田头中秋节”历历在目。那一次 ,我们一家人,坐在田头上,用沾着泥巴的手,一人一块月饼,就是过节。那次的月饼也最香甜。月光之下,伴着虫鸣,秋风徐来,携着阵阵泥土和枯叶的清香,掺和者老月饼的味道……那就成了我记忆中永恒的中秋节的味道。

  仪式感,最近几年流行起来的词语,也展示着现代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忙碌琐碎的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对一个个特殊日了的期盼。有了这些期盼,让紧张漫长的岁月更有意有趣,有希望。节日中满满的仪式感,也赋予逝去的日子更多难忘、温暖得情愫 。

  今晚的月亮时而被云朵遮住。“小蘑菇”下面,女儿不一会儿用彩笔就完成了一幅“彩云追月”图。旁边的两棵桂树,花初开,飘来淡淡花香。

“云破月来花弄影……”孩爸开始吟诗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